交汇点讯 “我们是冠军!”4月9日,南京理工大学“光影流转”团队成员们站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的舞台上捧起了冠军奖杯!这也是江苏高校首次在该项赛事上夺得最高荣誉!
记者了解到,在本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省高校共有171个优秀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121个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现场赛,斩获金奖60项,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一。江苏省教育厅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我省高校的青年学生们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更多的创新金点子落地生根。
颠覆性技术夺冠 各赛道全面开花
“获得冠军,既有运气加持,也是源于热爱!” 4月13日,载誉归来的“光影流转”团队在南京理工大学接受媒体采访时,项目负责人、南理工电光学院2019级博士王博文如此说道。
当前,我国夜视成像技术面临多种发展难题,一些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核心器件和高性能产品的垄断和技术封锁。“光影流转”团队以“计算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前沿科学探索,聚焦亿像素红外智能计算成像,成功解决了视场与分辨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研制出国际上首台基于计算成像原理的超高清红外热像仪,打破了红外成像长达20年之久的“百万像素”分辨率禁锢,创造了红外成像的“亿像素”世界纪录。
“团队自主研发颠覆式技术,使夜视成像分辨率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实现了真正的国产替代。产品聚焦军用探测、视频安防和手机影像市场,商业模式清晰,在军民融合领域均取得骄人业绩,促进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大赛评委、北京视记云创投董事长秦鹏评价。
“当前产品体核心部件全国产化,达到‘全链路’自主可控。”王博文表示,这项技术将有力推动我国军用夜视装备的更新换代与红外成像仪器产业的技术变革。
除了获得总冠军,在本届“互联网+”大赛分设的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中,我省高校都收获了金、银、铜奖,表现不俗——
投身新兴产业,攻克关键技术。研发碳层薄、结合力强、纯度高、制备工艺环保简单的新型镀碳铝箔,提升锂电池综合性能,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南京邮电大学“汇能新材——全球镀碳铝箔开创者”团队博士生陈子博表示,该技术已完成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转变,具备量产能力,相关设备也在迭代升级中,正在为扩大生产规模做铺垫。
关心粮食与蔬菜,南京林业大学的“双碳新模式助力土壤提质增效”项目获得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金奖。项目成员、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马欢欢表示,团队研发出农林生物质固碳气化多联产技术,首创生物质定向炭化制备生物质炭技术,用于土壤改良、提质增效、固碳封存,实现能源+固碳的同时输出,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打破国外垄断,弥补关键一环。历经5年研发,江南大学“智善菌群”团队首创人体胃肠道实境仿生技术和食药消化过程精准调控技术和人体生理反馈多维评价技术,研制出国内首款仿生胃肠道反应器。“这套仪器采用可视化工艺设计,可以清晰看到食药品在人体胃肠道消化模拟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消化数据库,可以准确模拟婴儿、糖尿病、胃肠癌等9种人群的消化环境,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和标准。” 团队指导老师高敏杰表示。
“因为懂得焊接工作的艰辛,才希望发挥科技的力量让技术更智能。”手工焊接,一项被称作在钢板上‘绣花’的技术,对技能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因此焊接人才严重短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焊大师”团队花了2年多的时间,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了多位焊接老师傅的工艺,分析参数,最终研制出一套智能化系统和一把经过改装的特殊焊枪,让焊接从“手动档”升级到“自动档”。与传统手工焊钳进行综合对比,该项目产品能够节约80%的训练时间和提高30%生产效率。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张强勇表示:“原本培养一名熟练的焊工至少需要2年时间,有了这套设备后,让初学者在很大幅度上减少了对技能依赖的程度,降低了焊接操作门槛。
校地携手 助力“金点子”成真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在学习与生活中,他们常会“碰擦”出一些创新的小火苗,如何让这些小火苗变成火堆或者燃烧得更旺,就需要高校与地方联合添一把柴,开展“双创教育”给予指导,提供众创空间给予实践,助力“技术小天才”将想法变为现实。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截至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建设50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省内高校已开设“双创”课程2254门,编写出版“双创”教材570部。
“为了参赛而参赛,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大潮,才是我们的工作初心。” 南理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赵茜表示。
“双创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就是让“双创教育”走向课堂。“我们既兼顾让所有学生‘吃饱’,也注重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好’。”赵茜介绍,南理工既面向全体学生群体举办赛事宣讲会、优秀作品经验交流会、商业计划书撰写培训会,也有面向重点项目与重点团队群体,开展演讲技巧训练营、“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指导会、校友企业家“一对一”问诊把脉等个性化辅导。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多学科支撑。高敏杰告诉记者,江南大学“智善菌群”项目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项目,同学们需要将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结合,具备综合性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通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形成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也让同学们有了更多收获。江苏省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智焊大师”团队骨干成员、大三学生王庆翔在学校的扶持下,和团队成员正共同运营着一家公司,并已经收获了不少订单和不错的盈利。来自省市创新创业扶持资金也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干。
对自己的未来,这个21岁的大男孩已经做好了初步规划:“一方面我要继续运维公司,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另一方面我要提升学历,让自己的视野更宽。”当前,王庆翔已经参加“专转本”考试,根据大赛的奖励政策,他已经获得升学本科的资格。
“我省高度重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积极完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除了针对获奖选手在升学方面的激励政策外,省赛组委会也为大赛获奖项目提供投融资对接、落地孵化等服务。协助创业企业落户地方,争取地方的扶持资金。” 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魏永军介绍。
厚植沃土 让创新成果生根发芽
“双创”竞赛不是“双创”教育的终点、目标,而是“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双创”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一环。自2015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江苏高校共有36.88万支团队、150.26万人次参赛,累计获得国赛金奖156项,总数居全国第一。越来越多的“双创”成果正在不断走出校园、走出赛场,成长壮大。
4月9日,上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选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金色庄园——用小草莓托起农民致富梦”团队负责人吴中平在本届大赛的会场上领取了“创新创业英才奖”,他的项目已经在江苏落地生根。
“创新创业大赛的专家给予的专业指导,让我们了解到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这一年来,吴中平带领团队除了围绕种苗退化、连作障碍、采后保鲜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外,还重点打造了高架草莓种植模式的创新——以营养土置换传统高架草莓的种植基质,可以重复使用,既提升了草莓的口感,也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目前,金色庄园已经带动南京溧水等多地的7000多户草莓种植户致富,种植规模发展到7400亩,订单合作基地3万亩,年销售额近4亿元。
南京星客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南京星客汇众创空间总经理李晨已经担任多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委。他告诉记者,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和评委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甚至本身就是创业者。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可以指导学生们少走弯路,当学生们真正接触到创新和创业,他们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也会对商业规则有所了解,即使同学们毕业后不打算创业而是选择就业,也会很有帮助。“创业之路艰难,如果有人在前面扶一把,可以让新的创业者们更好更快成长。”
在李晨看来,创新创业大赛,其实是在创造一种友好的生态和长效机制——高校科研团队更擅长源头创新和解决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在落地方面有一些难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卡脖子”技术和“拦路虎”,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找到高校内研究某一方面的团队。这其实是商业资源和高校的联系不够紧密造成的。这种长效机制,就是让高校和企业各往前走一步,让高校的强势专业和产业赛道联系更加紧密。”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创新之路才刚刚开始。”王博文记得在冠军争夺赛上评委们对团队提出的期望:“希望你们把目前的黑白像素制作成彩色,实现夜晚如白天一样多姿多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郑焱 叶真
编辑: 王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全国第一
祝贺南理工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