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随着“龙长”的哨声响起,海安罗汉龙——丁家龙近20多名舞龙人以轻捷灵巧、变幻自如的动作,伴和着乡土风味浓烈的民间吹打乐,一会弹跳腾越,一会云游翻飞,如溪水回流,似彩云游弋……
“丁家龙花式有72套,技术含量最高的是丁家罗汉龙,这是全国唯一摆脱凭旗杆、竹竿叠罗汉的传统,独创出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宝塔形状,如蛟龙出水、腾云驾雾,预示着今年的粮仓层层堆叠、将来的生活步步高升。”丁家龙第十八代传人、丁家龙队“龙头”丁永生介绍说。
“海安罗汉龙”起源于江淮流域里下河南缘,在“罗汉龙”的腕龙动作的套路格局中,因凸显出足以令人慑神动魄的堆叠罗汉而与南方龙舞有所不同,故而得名“海安罗汉龙”。罗汉龙舞艺术因属海安市隆政街道新丰村(古称塘家池)丁姓家族独家拥有,代代相传,经过“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时间,又被称作“丁家龙”。海安舞龙最初目的就是舞龙祈退水。民间说由于沿海,涝灾不断,百姓深受其影响,有一天,塘家池上方出现了一条小白龙,将田里的积水都吸走了,百姓为了纪念小白龙给他们的丰收,模仿小白龙吞吐水的样子,演变成了现在的丁家龙。
“丁家龙”是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丁永生为“丁家龙”当家人,因为丁氏家族男丁渐少,少数外姓亲属逐步加入“丁家龙”表演队伍,舞技自成一体。边舞边叠罗汉是“海安罗汉龙”的独特艺术个性,使用的龙具则以俊秀健美的造型取胜,舞龙动作也与北方龙舞的重于走阵图,展气势全然不同。上世纪80年代的“龙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制作电视专题片“情系天涯”,专程来到海安摄制“海安罗汉龙”的现场表演盛况,并于元宵晚会的文艺专题节目中映播。同期,《海安罗汉龙》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2003年,“海安罗汉龙”参加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国际广场演出“江苏海安专场”,同年荣膺“江苏省民间艺术(龙舞)之乡”的美誉。2014年,舞蹈《龙舞太平》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18年,丁家龙在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美好新时代 舞动大江海”群文广场演出·南通专场的表演,博得上千市民的喝彩。前不久,丁家龙在2020中国·海安523文化艺术节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节开幕式上精彩亮相,收获了塔吉克斯坦、埃及、伊朗等国际友人的掌声……明末清初以来,每到春节,海安丁姓人在村子里沿门逐户舞龙、叠罗汉,庆祝丰收,增添节日喜庆,热闹非凡。
新丰村老一辈舞龙人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舞龙队的主力成员都渐渐老去。“平日里年轻人都在外工作,到了逢年过节,舞龙队的成员才渐渐多了起来,但是平时组织一个十七八个人的舞龙队还是不成问题的。”丁家龙第十八代传人丁永生说。舞龙不仅能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海安文明史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倡导群众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知识普及,隆政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资源舞龙,不仅有成年男子舞龙队,还组建女子龙和童子龙,利用“万里千家”、“乐一天”进行巡回惠民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尚,持续奏响文化惠民“交响乐”。
隆政街道党工委书记郭玉祥表示,“龙舞”将推广进入当地学校,不断加强非遗文化传承,让丁家龙代代相传,不断扩大隆兴民安、政通人和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凝聚龙舞精神,助力海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给海安市高质量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讯员 刘宁 田美娟
交汇点记者 丁亚鹏
编辑: 封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