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6月30日,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校长张兆军给记者发来短信,在今年中考中,该校203人参考,其中考取滨海高级中学的有40人,其中700分以上的有7人,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条港初级中学,创办于1965年,是一所坐落于滨海县滨海港镇板桥村的农中。学校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滨海港镇区也有六七公里。到“十三五”初才被确定为定点初中,解除了被撤并的危机。像条港初级中学办学仍在村里的初中,全县只剩下2所。
条港初级中学校门。丁亚鹏摄
在滨海县26所农村初级中学中,条港初中又是一所备受瞩目的学校。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条中就已经成为滨海教育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据资料记载,从2012年至2018年,除2014年外,中考第一名均出自该校,四星级高中上线率在全县仅次于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走进条港初级中学校园,还是七八十年代的模样。
这究竟是一所有怎样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学校?6月下旬,记者在中共江苏省委驻滨海县帮扶工作队队员的陪伴下,走进这所有几分传奇色彩的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
滨海港镇共有2所初中,其中镇区有一所初中。论办学条件,这里算是最差的。与校长张兆军边走边聊,问啥缺啥,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挤!60平方教室坐了近70名学生
校园内,七八十年代的平房居多,偶尔看到二三幢两层楼房。全校三个年级共13个班、760名学生,人数最少的是初一,每间约50平方米的教室坐了49个学生,最多的初三,三个班共有203人,平均每间60平方米的教室坐了近70人,初二平均每个班也有66人。记者看到,课桌都摆到门口,仅能通过一人,十分拥挤。
拥挤的教室。
学校有两幢教学楼,都是前几年靠校友赞助和学校自筹资金建起来的,共有16间教室,除13个班外,计算机教室占了一间,还有2间作为周转教室,作为考试时备用教室。“今年秋季入学,学校将达到15个班,其中初一新生将超过300人,学校还在想办法控制学生数量。” 张兆军说,没有教学辅助用房,也没有功能室。为了提高学生们课外阅读能力,学校在没有专门阅读室的情况下,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放了一个书橱,备了一些本学期必备的一些读物和名著供学生们选读。“靠近操场边的几间平房准备修缮下作为教学辅助用房。”张兆军说。
张兆军说,县里“十三五”教育规划,曾规划将板桥小学和条港初级中学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的条港实验学校,后来也不了了之。
条港初级中学现有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有两条河,河水清澈,两岸垂柳依依,环境看起来还不错。只是路面有点破损,河边和路边杂草不少,少些绿化,“这个都需要钱啊,慢慢来。”张兆军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除了教师工资外,上面每年还下拨办公和运转经费吗?”“财政除每年下拨人员工资和生均1025元的公用经费,无其他拨款。”张兆军答道。
“这是男生宿舍。”来到一幢平房边,张兆军带着记者走进边上一间,上下铺两层共12张床,“由于宿舍紧张,下铺一般睡两个学生,也就是一个宿舍住18名学生。”一旁的老师插话说。看到记者惊诧的样子,张兆军笑了,“刚毕业的初三一男生宿舍共有11张上下床,住了44名学生。”男生宿舍共有3排24间平房。“我们属全寄宿制学校,全校除一二个学生身体原因外,基本上都寄宿。”张兆军说,学生伙食费一天三顿共14元,荤素搭配。
拥挤的宿舍,下铺两个学生合睡一张0.9米宽的床。
边走边看边聊,越聊心情愈发沉重。
无!餐厅没板凳只能站着吃饭
穿过宿舍旁一条不长的小巷,来到一座钢架结构建筑。“这就是学生餐厅啊?”“是的。”张兆军介绍道,原先的餐厅比这个还要简陋,是用几根柱子上面弄个彩钢瓦盖的,四周漏风,2003年时,学校为保障学生安全,自筹资金盖了这样一个相对安全的餐厅。记者环视四周,这倒像一些工厂的生产车间,非常简陋。记者注意到,餐厅里只有一张张小方桌,没有一张板凳。张校长解释说,全校700多名学生,而餐厅面积小,所以学生都是站着吃饭。从11点20开饭起,一般10分钟就解决了。学校在厨房隔壁有一个包间,也就是一张简单的圆桌,上面铺上一次性的塑料桌布,几张塑料凳子,饭菜都是跟学生一样,只是量稍多点,学校来了客人一般就在这里就餐。
简陋、拥挤的餐厅由于空间狭小学生们每天都站着吃饭。
让人敬佩的,就是这样一所坐落于乡野中的初中,生源一直不缺,还要控制。张兆军告诉记者,这几年学校生源一直处于高峰,预计明年全校学生会达到850-900人。从他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附近有两所村小的六年级学生加起来有180人,施教区在镇中心小学就读的已有81名学生办理入学登记。“学校现在办学条件有限,校舍和师资力量都不够,只能控制入学规模,初一顶多不能超过300人,否则没法开学。”2004、2005年时,在追逐四星级高中录取率时,学校招生规模曾经达到历史巅峰,人数达到1800人,光代课老师就有20人,当年考上滨海县高级中学的突破80人。后来,改变录取规则,即70%定向招生指标分配到了每个学校,30%的指标拿来统招,按高分到低分录取,学生选择条中的热情才有所降温。张兆军说,在定向生中,条中仍有17个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因录取指标有限上不了县中,而有的学校却指标用不完。
缺!除语数外,没有副科师资
学生长期没有体育课,也很少上音乐课、美术课,因为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令张兆军高兴的,一个由省委帮扶工作队牵线,北京一家慈善基金会捐资100万元、政府财政出资150万元,共计250万元,兴建占地8700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已基本完工,一条300米长的塑胶跑道已呈现在眼面,下学年即可投入使用。“这是全校师生期盼已久的,这要感谢省委帮扶工作队和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张兆军感激地说。
缺师资。全校只有1名音乐教师,生物、地理、美术等都没有专职教师,去年招了一名体育教师。拿主科来说,全校数学课一共只有4名教师,其中一名已经58岁,按理可以退二线不参与教学了,但因为缺师资,所以还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说实话,我心里也难过,但没办法,只能委屈了老师。”
语文课包括张兆军在内也只有4名教师。今年从小教借用6人,语数各3人,如果没有这些教师的加入,就没法开学了。人数最多的是英语教师,一共有7人。“语数外一人只能带2个班,已经工作满负荷了,再多没办法带了。”张兆军说。
教师流动性大。张兆军说,现在学校的教师大都是本地人,热爱教学这份工作,这几年招进来的,外地的一般留不住,有的是考走的,有的是调动的,也有的是辞职的,总之,想走的基本上想办法都走了,去年一下就走了7个。“对校长来说,除了坦然接受外,无计可施,不能挡着人家发展的路呀。”
“学校初一、初二的考试排名比初三差,名次也是逐年提升的,到了初三,全县只有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能够跟条中有一比,偶尔有学科还超过县一中。”在张兆军看来,教学质量取决于人的因素。从建校起,尽管教师和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任又一任,但集中体现在条中教师身上的老黄牛精神和坚韧意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张兆军听前辈讲,早在1979年时,条中就扬名滨海,在当年全县的物理竞争中,条中选手囊括了竞赛前一二三名,教育局为此奖励了学校一台发电机,引发轰动。条中到1992年时才通电通水,之前师生们一直喝的井水和点蜡烛、煤油灯生活学习。即使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条中每年都能拿到全县教育教学考核综合奖第一名。
这里的生源都来自附近农村,且80%以上是留守儿童,从这里曾走出去考取北大、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的学子。就是这样一所农中,教师把敬业、爱岗、勤奋、拼搏等优秀品质一任任地传承了下来,成就了条中,支撑学校屡创佳绩。
没有晴雨操场,学生只能在教室门前的水泥地上跑跑步。
条中周边形成了一个小集市雏形。丁亚鹏摄
赞!踏着学生熟睡的鼾声回家
在条港初级中学当了19年数学课教师的曹正成,家住县城,小孩今年也从条中毕业了,按他的评估,全县前100名没问题,在条中,平均5个学生中就有一人能考取县中。
曹正成教2个班的数学,还身兼初三(1)班的班主任,任务重。但在他看来,学校人性化的管理,让教师不但不感觉累,反而调动起了积极性和激情。“校长除了有教学任务外,基本上天天陪值班,教师们都看在眼里。”
教学质量好,完全在于经验的传承,在于“传帮带”。曹正成每年带2个徒弟,从评讲试卷开始,传授复习课怎么上,共同研究讨论,业务研讨氛围浓,把教学真经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教师。他的徒弟苏学智在参加盐城市乡村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教师是要有点精神的,还要讲点情怀。在条中,每天早上早读课,都是教师坐在教室里等学生,晚上等学生宿舍熄灯后才回家睡觉。“每天都是踏着学生的呼呼声回家的。”曹正成说。
“有补贴吗?”记者问。“每月只比城里多150元的乡村教师补贴,其他没有。”曹正成的话印证了之前张兆军所言。
“我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农村的孩子不容易,所以将心比心,不能对不起学生,惟有多投入、多思考、多努力。”曹正成说,每逢寒暑假,班主任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家访,暑期一般要正常家访三次,掌握尖子生的动向,抓关键的少数,放假不放松,家长也欢迎。
初二(1)班刘景文家住新港镇,上初一时从新港转过来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怎么不上新港初中呢?”记者问。“爸爸说这个学校好,就来了。”小刘回答道。小刘说自己刚过来时,在班上五六十名,到了初二后,成绩一路小跑赶上来了,现在班上处于前20名。小刘说,老师传授学习方法,让后进的学生有进步,遇到不会的题目,老师会告诉你解题思路和方法。小刘说,在这里学习、生活,感觉很快乐,收获也很大,自己长大后也要做一个懂得帮助他人的好人。
随着聊天和采访深入,发觉烙印在这所农中身上的品格愈发弥足珍贵,越来越让人心生敬佩和感动。
记者手记>>>
记者发现,在条港初级中学附近已经集聚形成了一个颇有人气的居民区,开了不少商店,一个小集市初具雏形。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原先条中周围都是农田,也就是随着条中的名气越来越响,外乡和镇上的人也把小孩送过来念书,有老板瞅准了这个商机,在周边投资盖了不少房子。“一所中学也能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张兆军对此颇为骄傲。
午后,记者告别张兆军,踏上回程,偶然瞥见校园外围墙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行熟悉的标语,不禁令人陷入沉思。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发展完全靠学校自身力量,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靠一种朴素的情怀在支撑,向社会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令人满意答卷。这在改革开放已经40年、市场经济大潮激情澎湃的今天,是一种多么难能宝贵的品格和精神。
不忘初心,条中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慨和启示,从他们身上让人们找到了那种久违的为人师者的初心,那种令人敬仰职业的崇高。让我们为条中点赞!
交汇点记者 丁亚鹏
本文图片未署名均由校方提供。
编辑: 封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