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江苏省震泽中学在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字晓庵)纪念祠堂旁创立,晓庵祠堂成为学校“天问”科创之路的滥觞。王锡阐像
一百年来,学校利用校园内王锡阐祠堂等优秀的天文资源和天文设施,从校史教育入手,濡染晓庵天文研究的情怀,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打造出我校天文研究的品牌,并以此特色项目为起点,走出一条以天文研究为龙头、科创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之路。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学校多次受到省、市级表彰,先后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 从兴趣小组到特色项目:开窗放入大江来
溯流探源,原始察终,“晓庵天文”作为我校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从成立“天文兴趣小组”到“天文观测活动”再到后来承办“全国青少年天文夏令营”“ 江苏千名少年儿童日全食观测天文夏令营”等活动是从学校传统里、从内部积淀里生发出来的特色办学闪光点,是学校校本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项目,在一代代震中人心中播撒下“天问”“求索”的种子。
天文特色项目起源于兴趣、发展于实践,在系列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对天文探求的渴望,“天文知识问答”“北斗七星夜间天象拍”“今晚金星最亮”“天琴座流星雨观测”等活动一次次带领学生面向苍穹,追问宇宙,激发一代一代年轻学子探求宇宙奥秘、攀登科学巅峰的昂扬之心。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南京大学的教授们的到来,更是激励他们勇于面对挑战,敢于跨界追问的斗志。随着独树一帜的天文特色项目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引导全体学生树立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逐渐由兴趣培养到志向激发的转型。
二、从天文品牌到科普教育:乘风长空九万里
2011年8月,随着“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晓庵天文”实现了新的跨越与提升,在更高的平台上踏上了发展的新征程,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也逐步开展。2011年,在课程基地举行全市中小学月全食联合观测活动;2012年,“晓庵天文社”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基地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2013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正式出版发行的九册“晓庵天文”系列教材被评为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苏州科技学院、苏州中学、苏州星海学校师生到“晓庵天文”课程基地举行联合研讨活动;2015年,“吴江·嘉义”海峡两岸天文交流夏令营科普活动在课程基地举行;2016年,和吴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晓庵天文普照吴江”活动走进外来工子弟学校……“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已经“走向常态,走向文化,走向精品”,成为学校办学的靓丽品牌。 “吴江·嘉义”海峡两岸天文夏令营
天象观测
与此同时,学校科学普及工作也逐步展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普教育活动日益增多。科普兴趣小组、科普社团、各类科普竞赛、科技节等,参加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科普的范围已不局限于天文科普。二是与校本课程开发相融。学校根据第八次新课改精神,积极自主开发课程,把科普教育特色与开发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科普类校本课程开发,从活动到专题,从专题到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了包括《学究“天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等15册科普校本课程,让科普教育走进课堂。三是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康力电梯、亨通光电、双塔电缆、众诚鸭业等高科技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增加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开展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的理念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走进了每一个班级和每个同学的脑海。对普及科学研究方法、感受科学研究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科普教育活动呈跃然之势。
三、从科普教育到科创特色:东风夜放花千树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学校整体搬迁,生源质量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人们从观念意识到教育诉求都悄然发生变化,学校的科普教育也迎来升级变化,发生三大明显变化,一是科技教育与课程结合更加紧密;二是外向型师资人员逐渐增多;三是科创教育与社会竞赛增加了联系。
(一)天文龙头强劲引领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晓庵天文”作为学校科创教育的龙头品牌,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已辐射苏州,领跑全省,走向全国。2018年,中科院“王锡阐小行星命名仪式暨王锡阐诞辰390周年纪念会”在震泽召开,我校晓庵天文课程基地应邀参加并在论坛上发言;当年11月,加拿大伦敦区中心学校校长Tammy Evelyn Vacante参观天文基地,高度赞扬我校在科学普及、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校特色创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晓庵天文”课程基地师生参加第三届长三角星空大会,与来自全国的天文学者、爱好者深度交流。会后,建立了江苏省震泽中学安吉天荒坪天文观测站。2020年,台湾古代天文研究专家朱教授一行来我校参观晓庵天文基地,勉励我校做大做强天文基地。 “晓庵天文社”参加第三届长三角星空大会
晓庵天文基地之所以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与褒奖,得益于其扎实的天文教育活动。一是小课题研究。基地十分重视学生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可以提升思维品质,也是科创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如《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与运用研究》《星系的诞生与毁灭探索》、《月相变化规律探究》等小课题获区展评一等奖。二是课程化推进。晓庵天文课程是我校传统品牌课程,重在进行天文科普,奠定知识基础;三是举办天文研究活动。如2019年,我校参加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组织的全球性的“国际观月夜”天文观测活动,这项活动已经参加三次;2018年主办苏州市中小学生天文联盟活动;2020年邀请南京大学天文与科学学院教授来校讲学等。晓庵天文基地以其深度的研究与独特的课程体验赢得学生与社会的赞誉,引领我校科创教育不断向前进发。
(二)科创教育走向纵深
近年来,秉承“晓庵天文”探究与创新的内涵特质,学校科普活动由点到面、由传统向现代,从校内走向校外,不断丰富形式与内容,不断拓展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科创办学特色愈加鲜明。1.好风借力,为科创教育搭建平台
学校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育英科学院”;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电子信息与机器智能科创中心”;与市科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大峡谷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吴江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研发实验室等单位机构合作共建,邀请他们或定期来校展陈,或组织实践体验。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育英科学院”2.群贤毕至,为科创教育注入活水
学校邀请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主任钱志新教授,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委员兼科学委员会主任沈军教授来校作专题讲座,承办了“‘院士专家进校园’暨‘两弹一星’院士杨嘉墀先生纪念活动”“2021年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冬令营”,参加了首届“长三角中学科技创新教育联盟”峰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吴宏鑫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教授来校讲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玄教授、陆高鹏教授,商汤科技人工智能师资培训专家王兆均等来校做学术报告,江苏省航空运动协会常务副会长吕卫东一行来校考察交流。专家数量之多、级别之高、专业之精,为科创教育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源头活水。3.科技节日,为科创教育立体展示
学校每年举办的育英科技节是科创教育的盛事。科技节上,专家云集,开拓了视野;活动繁多,深度地体验;重点项目,展示了风采。有来自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省内著名高校教授带来科技前沿报告;有面向苏州、吴江举办的中学生编程大赛等赛事,吸引了有共同志趣的青少年前来;更有晓庵天文系列:天文知识推广,360度立体球幕电影等科技竞赛专题,人头攒动;再加上吴江科协科普推广移动工作站的活动、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活动;理化生趣味实验活动等,精彩纷呈,目不暇接,充分展示我校科创教育特色和“活泼泼”的育人氛围。4.科创课程,为科创教育供给智慧
一是升级科普教育校本课程,按照由低到高的认知逻辑顺序,重新建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探究过程设计与科学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思想与创意发明成果”三维科创课程结构体系。二是编写全新的科创课程教材,目前正在使用并积极开发无人机、机器人、编程与航模车模系列的校本教材,创设系统化、结构化的物型课程。比如校本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既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又是侧重编程的课程,结构化语言学习利于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三是建设生动活泼的生态情境、 “做中学”的智慧教学实践基地。2018年我校与南京大学签约共建“育英科学院”,开创吴江优质高中与全国重点高校初步构建了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育英科学院设有电子信息中心、机器智能科创中心、理化生信及文科实验室、 通用技术工作室等,成为学生科创实验、实践的“未来教室”。
(三)科创教育硕果累累
近五年,特别是2018年以来,学校科创教育长足发展,特色显化。学校形成了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兼备、文武互补、省市区递进的建设格局。获评“苏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活动基地”“苏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校”(自然科学类)“苏州市天文学会2020年度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科协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工作优秀单位”“吴江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获“第十四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优秀组织奖” “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特等奖(第一名)。
“晓庵天文”高峰之上再突破,领域之内同发展,“晓庵天文公园”获2020年第四届ELA国际景观大奖“年度开放空间佳作奖”。“晓庵天文社”先后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王锡阐星”命名仪式暨王锡阐诞辰390周年纪念会,国际观月夜活动照片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放在官网主页。“晓庵天文研究”建设窗口效应明显,长三角三省一市教育厅(教委)领导、南京市玄武区科协、苏州市课程基地(自然科学)学科联盟校来校考察或研讨。“晓庵天文研究”建设也带动了其他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学校承办了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项目负责人培训会。
师生获奖捷报频传。教师方面,姚敬华校长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4人次获评“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人获评“全国优秀科技指导员”,1人获评苏州市天文学会2020年度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学生方面,科创素养不断提升,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五年,在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8人获特等奖、6人获一等奖。继2021年张城铭同学的作品“Windows系统核心防御程序”获“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后,我校学生团队又在2023年“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大数据分析项目中以总分第一的绝对优势获得了一等奖。朱婧文同学入选“2021年江苏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汪金阳同学获2019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铜牌。2023年我校学生在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总决赛中获得J组全国一等奖。另外,以航模、机器人为代表的各类科创竞赛活动成效初显,学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TAI智能车挑、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苏州市中小学生航空模型比赛、苏州市科技模型教育竞赛中连获近百个奖项。
四、从科创特色到“天问”品牌:且将新火试新茶
为扩大学校科创特色教育场域,让区域内更多的学生受益,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取路甬祥院士为我校的题词中的“天问”二字,将科创教育命名为“天问”,以彰显品牌效应。
命名为“天问”,有四重意蕴。一是赓续千年不衰的伟大民族的求索精神,从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诗篇到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命名,表达震中人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二是折射强烈的批判与质疑精神,“天问”即“问天”,追问天地世界的奥秘,打破狭隘的观念,怀疑权威的定论。三是与我校“天文”特色谐音,意蕴隽永,饱含震中人追随王晓庵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四是源自路甬祥院士为我校的“天问”题词,寄予了国家领导与学界泰斗对我校的殷切期望,体现震中人办特色高中、育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天问”既是民族的、国家的,也是震中的,是融民族精神、国家关怀的校本化表达。 创新能力课程
航模课程智能车课程
编程课程
如何彰显品牌效应?既要提升办学品位,又要综合多方资源,还要增强辐射。一是提升办学品位,增加科创教育的含金量。用全新的育人方式突破普通高中分层格局固化,在探索中融合学校百年办学文化,寻找基础教育与特色教育的契合点与增长点,突破专业教育的囿限,通过科学整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环境语言、活动实践、评价引导等以实现普通高中具有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较高的办学品质的办学目标。二是综合多方资源,让科创教育更加接地气。
整合校内外资源,综合学校、社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为学校创建工作形成多方位、多维度的支撑力量,做到“三个结合”:政策支持与科研自觉相结合,科创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师校本实践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立足自身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师生特点以及办学资源等因素,沿着科创特色方向,从内涵理解到建设规划,兼具课程、教学、活动、环境、评价,建立育人实践范式,进而彰显学校特色。三要围绕传承创新,增强科创教育的辐射度。对“晓庵天文”特色项目及科创教育进行整体梳理与批判性继承,结合育人方式变革对普通高中发展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学校发展进阶之研究,在研究中,将创新特色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探索特色教学方式、加强特色队伍建设、健全评价体系等融合起来,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传承创新、特色发展,以建构促进特色普高建设、适应育人方式变革的震泽样本。
供稿:江苏省震泽中学 石晓健 李凌云
编辑: 金琎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