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明,我的宝宝!当我死的时候你还在牢中。”1929年3月24日,共产党人赵云霄在临刑前两天,向在狱中生下来仅一个多月的女儿写下遗书,向女儿讲述自己身世,提出殷殷希望。这份用血泪、关爱和期望熔铸而成的遗书,虽然仅有600多字,却呼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小宝贝”“小宝宝”达12处之多,酸凄入骨、血泪迸流,读来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1925年,赵云霄作为第一批先进的中国青年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习期间,她与同样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陈觉相识相爱,结为夫妻。1927年,夫妻俩一起回国参加革命。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赵云霄与丈夫在长沙、常德分别被敌人逮捕。面对反动当局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夫妻俩宁死不屈。1928年10月14日,陈觉英勇就义。4个月后,赵云霄在狱中诞下一名女婴,取名启明,意为在黑暗中盼望破晓。23岁的赵云霄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初为人母的快乐和喜悦,在经历了与丈夫的阴阳相隔之后,转眼又面临着与女儿的生死离别。
“小宝宝,你是个不幸者,生来不知生父是什么样,更不知生母是如何人!”遗书中,赵云霄表达了自己并非不疼爱孩子,而是不能去爱、无法去爱的悲痛之情,并告诉女儿“你不必恨我! 而恨当时的环境!”遗书蕴藏着一个母亲的博大爱心,埋伏着一位慈母的深深大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凶残,控诉了反动当局杀母夺爱的罪恶。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想到自己不久就要和襁褓中的女儿永别了,赵云霄向女儿讲出了自己的身世:“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希望女儿,“长大时好好地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这些似乎平静的话语,表明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言语之中包含着一个慈母的柔骨心肠和坚强意志,也为女儿指明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那个白色恐怖年代,许多像赵云霄这样的女性,为了解放劳苦大众,走出小家,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江竹筠烈士在遗书中告诫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新中国献身;赵一曼在驶向行刑目的地的火车上,用没有了指甲的手为儿子写下:“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些写给子女的一封封遗书,是一个个共产党人写给一代代后来者的精神宣言。
青山有幸埋忠骨,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成立中国共产党,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查到姓名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其中不少是女烈士。建党百年来,我们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这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品读赵云霄写给女儿的遗书,就是要认真学习烈士坚定信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坚持到底、不懈奋斗的顽强精神,不怕牺牲、以身许党的奉献精神,就是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将其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强劲动能。
编辑: 孟亚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