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历经70多年的漂泊辗转,一把见证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军刀,也是见证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文物回归南京。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5周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今天宣布,见证南京受降的一把日军军刀已由该馆收藏,这也是目前明确去向的仅存的一把。而据专家推测,这把军刀极有可能曾属于当年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
与同时期旧物光谱相吻合,漂泊辗转回归南京
眼前这把98式日本将官军刀重1400克,长99厘米,刀鞘为皮质,刀柄鎏金,刀鞘上有一块3厘米×6厘米的银质铭牌,上面刻着“萧参谋长毅肃存念,凯旋,民国卅四年九月九日于南京,廖耀湘敬赠”等27个字。刀柄上还刻有刀匠名字和制作日期——昭和十七年,由此可见这把军刀锻造于1942年。虽然距今已近80年,但这把刀依旧寒光逼人,锋利无比。
“普通日本士兵军刀刀鞘一般是金属制,但是将官的军刀,为了起到保护作用,都是用牛皮包裹刀鞘,缝制精细,所以这把由当时日本刀匠手工锻造的军刀必定是给高级别军官使用的。”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卫星介绍。
“去年9月,听说广州一位兵器收藏家刚从美国征集到一把与南京日军投降仪式相关的军刀,我就马上去了广州一趟。”据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透露,初步鉴定后,为慎重起见,去年10月他邀请了著名篆刻家、金石鉴赏家童迅再次去到广州,并摄取了军刀的成像,最终识别出军刀的光谱与同时期旧物光谱相吻合。“经过与这位收藏家几轮商谈,这把流落海外多年,见证历史的军刀终于进入馆藏。”
吴先斌透露,今年的9月9日,也就是南京受降仪式75周年纪念日,这把见证历史的军刀将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展出。
一把见证了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军刀,意义重大
“它不止是一把当年日军将官的军刀,最重要的是根据史料及这把军刀铭牌上的刻字可知,它是见证了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军刀,目前在国内,与南京受降相关的文物少之又少,所以这把军刀的意义太重大了。”王卫星表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9日,南京沐浴在胜利的荣光中,中国战区受降签字典礼在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上午9时,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主持受降典礼,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时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陆军中将萧毅肃,也就是这把军刀上提及的“萧参谋长毅肃”当时也参加了受降仪式。
“日本军人在投降时,交出军刀具有象征意义,表示愿意放下武器投降。”王卫星指出,侵华日军投降时,这把军刀被带到了南京,作为投降的象征交给了中国军方。作为当时在南京接受日军投降的中国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得到这把刀也在情理之中。“这把军刀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见证了日本投降的重要时刻,人们可以通过这把刀,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光辉历程,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感受伟大的抗战精神”。
“凯旋”军刀或曾属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
记者注意到,这把日本军刀的铭牌上,“凯旋”两个字刻的时候被放大,格外醒目,对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王晓华分析认为,这个刻字显得“更有语境”。“廖耀湘曾参加过南京保卫战,差点把命丢在南京,后来他回到南京接受侵华日军投降。所以,他会在军刀上刻上‘凯旋’二字,而不是‘胜利’或者其它。”
那么,这把“凯旋”军刀,曾经属于哪位侵华日军军官?王晓华随即向记者展示了一本《中国战区受降始末》的史料,据了解,这本书里呈现的都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内的档案,其中详细描写了当年受降签字仪式的经过。王晓华透露,根据书中记载,日方在会场外解下所配军刀,交给廖耀湘,廖耀湘将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的军刀,分献于参与受降仪式的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萧毅肃和副总参谋长冷欣。“按照对等原则,侵华日军二把手的军刀交到中国战区二把手的手里,合情合理。因此根据史料分析,这把军刀极有可能曾属于当年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
据了解,南京受降仪式留下了文字和照片,实物则非常罕见。“另外两把见证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军刀已经不知去向,可以说这是目前仅存的一把,十分珍贵。”王晓华表示。
“它浓缩了一部抗战史,见证了中国的屈辱与光荣,而当时受降仪式在南京举办,现在这把军刀终于又回到南京,对这座城市来说,意义重大。”吴先斌说。
交汇点记者 黄欢 陆威
编辑: 沈蕾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不忘历史奋发图强
历史的见证
勿忘国耻,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