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我国著名的丝绸古城,为锦绣之乡、绫罗之地。唐宋时,苏州成为国内丝绸生产中心;明清时期,苏州又有著名的苏州织造府,其宫廷织造和民间丝织产销两旺,素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称。
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广西壮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锦。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宋锦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宋锦的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时,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历经各时代的发展,织锦技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南宋时,苏州成立了作院,这时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质地精美、技艺独特的新品种——苏州宋锦,除用于袍服衣着等服用外,还大量用于书画卷轴类技艺装裱之用,品种共有四十多种。特别是装裱书画的应用,使这些美丽华贵的织锦与书画珍品一起得以保存。明清时,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出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就是乾隆时期苏州生产的重锦,堪称稀世珍宝。
20世纪初,因为受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以及多年的战乱,传统宋锦一度衰落,宋锦的制作技艺几乎失传。由于宋锦流传下来的画样本就很少,技法也大多失传。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统称“宋锦”。
宋锦的类别,根据织物的结构、技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四类,也可以将重锦、细锦归纳为大锦,即大锦、匣锦和小锦3类,它们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用途。大锦包括全真丝宋锦、交织宋锦、真丝古锦、仿古宋锦等品种。常用于装裱名贵书画和装潢高级礼品盒。合锦,常用于装裱一般书画的立轴、屏条等。小锦,包括月华锦、万字锦和水浪锦三种,多用于装潢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
大锦是宋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质地厚重精致,花色层次丰富。其中的重锦则是最贵重的宋锦品种,特点是在纬线上大量使用捻金线或片金线,并采用多股丝线合股的长抛梭、短抛梭和局部特抛梭的织造工艺技术,图案更为丰富,常用图案有植物花卉纹、龟背纹、盘绦纹、八宝纹等,产品主要是宫廷、殿堂里的各类陈设品及巨幅挂轴等。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重锦“极乐世界织成图轴”,就是宋锦的极品,2米宽的独幅纹样中有278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佛像,还有宫殿巍峨,宝池树石,祥云缭绕,奇花异鸟,充分展现了宋锦高超的艺术技巧。
传统宋锦的生产制作,工序很多,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其产品的基本特点是采用了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了彩抛换色之独特技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这一技艺特征被后来的云锦所吸收,并一直流传到当代的织锦技艺上。
在艺术风格上,以变化几何形为骨架,内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纹等,配以和谐、对比的色彩,使之艳而不俗,古朴高雅。正因此,自宋代起,宋锦便取代了秦汉时期的经锦、隋唐时期的纬锦,并在宋、元、明、清得以蓬勃发展。宋锦不仅是苏州这座丝绸古城优秀丝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杰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源:易一非遗传承与生态保护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