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不仅有苏州园林声名远扬,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及众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耀眼的文化昆曲和苏绣。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清代“天下四聚”之一,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初识昆曲和苏绣,就已被他们的魅力折服,这是中国形式的奢侈品啊。
昆曲
“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更是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据说安史之乱时,宫廷乐师黄幡绰出逃四川,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昆山市。回到家乡后,他结合当地民歌,排演“水傀儡”木偶戏,结果深受百姓喜爱。“水傀儡”是昆曲的前身,因为产生于昆山,所以叫昆曲。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苏绣
说起昆曲,就不得不提苏绣,因为在昆曲的表演中,各种角色的戏服上有不同的苏绣图案,刺绣的图案把那昆曲的人物性格、舞台的优美氛围给予了更加完美的诠释。
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传说来源于仲雍的孙女“女红”首制绣衣。
古代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太伯、仲雍来到今江南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当地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仲雍做了吴国君主,想破除这种陋习,于是和长老们商议。不料他们的议论被正在缝衣的孙女女红听见了。她边缝边听,走了神,一不小心,手被针扎了一下,一小滴鲜红的血顿时浸染到衣料上,渐渐晕开成小花,于是女红有了灵感:把蛟龙的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
南通仿真绣又称“沈绣”,是苏绣的重要分支。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在清末时曾任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后应邀到江苏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她吸收西洋美术精华,在中国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创立了“仿真绣”。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无锡精微绣。江苏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无锡刺绣又称“精绣”。清代无锡精微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了“闺阁绣”“切马鬃绣”“堆绣”“填色稀铺法”“乱针绣”等独特的技法。
20世纪80年代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双面精微绣”,成为举世公认的优秀艺术品种。
无锡精微绣的艺术特色极为突出,它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绣技精湛,往往能在很小的画面内绣制人物、场景、文字、图案等,呈现出所谓“寸人豆马,蝇足小字”的奇观。
它要求刺绣艺人不但绣艺高超,而且还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人绣制精细局部时,要将一根丝线劈成八十分之一,有时人物头部只有绿豆大小,五官无法用笔墨勾勒,艺人需手眼相通方能绣成。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锡精微绣与书画紧密结合在一起,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州,来了就舍不得离开的城市!
来源:丝家绣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