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文名叫做China(瓷器),然而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就远播海外,称中国为Seres(丝国)。中国丝织品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不仅有绚烂迷人的文艺气质,更有严谨科学的理工色彩。
宋锦,形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因其主要产地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和图案比较古朴典雅,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
在中国14种类别的丝织品种中,锦的工艺最为复杂。一般都用上好的彩色丝线织造,通过竖向的经线和横向的纬线相互交错,形成色彩斑斓的图案。“锦”字也因此在汉语中获得了美好的意义。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栖湖召开的APEC晚宴上,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及配偶身着中国宋锦制作的服装,亦是一次特殊的文化体验。
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晋末,因五胡乱华导致汉人衣冠南渡,南朝宋郡守山谦之从蜀地引用织锦工匠在丹阳(与南朝刘宋都城南京相邻)建立东晋南朝官府织锦作坊斗场锦署,使蜀锦技艺传到江南。
北宋初年,都城汴京开设"绫锦院"。南宋迁都杭州后,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将成都的蜀锦织工、机器迁到苏州,丝织业重心逐渐南移,而后又在杭州、江宁等地设织造署或织造务。江南丝织业在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苏州宋锦最初是专供装裱书画之用。《天水冰山录》记严嵩家中收藏的宋锦计有大红、沉香、葱白、玉色种种。其中有三种织金锦,分别是:青织金仙鹤宋锦、青织金穿花凤宋锦、青织金麒麟宋锦。
织锦到了宋代,主要是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
来源:旗容QIROOM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