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是苏州的一张“名片”,是苏州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不同于蜀绣的大胆配色、粤绣的富丽堂皇、湘绣的繁复多样,它的“精细雅洁”就像江南的评弹一样,婉转温柔,不经意间就一眼万年。
△苏绣大师姚建萍作品
苏绣是一个布与线之间,以针为牵引,相互交缠,相融而生的艺术。有着“平、顺、和、柔、匀、光”的特点,这些都是它的传统美所在,如果说中国画是纸面上的艺术,那么苏绣就是布帛上的艺术。
2006年5月,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宝苏绣《仕女蹴鞠图》纯手工绣制而成 姚建萍
苏绣和江南,是两个割裂不开的词汇。由于苏绣发源于江南水乡,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
苏绣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最早出土的苏绣品,大约可追溯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五代时期的经帙。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州刺绣大师姚惠芬作品《姑苏老桥》
最早的苏绣只是女红,待嫁闺中的少女,足不出绣阁一步,母教女、嫂教姑,代代相传。苏绣是女孩子的必修课,即使豪门大家的女子也不例外。
在古时的苏州、常州等地,每逢女孩谈婚论嫁,婆家总要先向媒人求取姑娘的绣品,从绣品的图案针脚就能判断未来媳妇是否灵巧和贤淑,苏绣也因此成为了衡量一个姑娘贤淑内秀的标准。
苏绣,始于三国时期,发展于隋唐,清朝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在清代,苏绣成为行业,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成为四大名绣之首。
△【苏绣福寿图】清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古代帝王的龙袍上精致的九龙,就是采用苏绣技艺绣制而成,苏绣也因此成为帝王之绣。
△明黄缎绣五彩金龙纹夹炕褥 清嘉庆
明代,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苏绣十一面观世音像唐卡 清 乾隆
清代苏绣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苏绣后来吸收上海“顾绣”(又被称作“画绣”),将“画”与“绣”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为愚,以摹绣古代名画为主,着意追求笔情墨趣,富有浓厚的中国画典雅风格。
△【顾绣花鸟草虫图册】清
清末明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苏绣经历多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
△《美国女优倍克像》沈寿历时三年创作的仿真绣像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编辑: 朱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