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示了首批71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江苏南京市江宁区、秦淮区,徐州市贾汪区“上榜”。和各地相比,“江苏军团”不仅有城乡融合发展旅游的样本江宁区,老城区打造景区的示范秦淮区,还有资源枯竭型地区蝶变为旅游新城的典范贾汪区,可谓“门类”齐全,各显“神通”。
所谓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对此,江苏这三只“头羊”做了哪些探索和示范,记者进行了调查。
江宁:拓展旅游+,织就“百花园”
9月13日中秋晚上,在距南京城30多公里的“金陵水乡”——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钱家渡,举办了一场极具仪式感的活动——“祭月”。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的80多名大学生身着汉服,设置案台烛台,祭月、祭酒、读祝、拜月,遥祭月神,为当天来钱家渡过中秋的数千游客上演了一幕传统文化大戏。
同样是中秋当天,牛首山景区举行了飞天表演、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活动,涌来了万名游客观摩。
钱家渡、牛首山为江宁近年来发展旅游业的“新制作”。以钱家渡为代表,江宁高标准建成33个省星级乡村旅游区,打造了一批“国字号”美丽乡村,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牛首山则和汤山、银杏湖一道,成为新近崛起的南京“新三景”,其中汤山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江宁全域旅游最大的特点,是城乡融合发展。”江宁区文旅局副局长王珏介绍说,除了牛首山、汤山等核心景区,江宁旅游资源最多的地方在乡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美丽乡村、特色田园和乡村民宿建设,在江宁织就“芳草连天的百花园”。这些乡村旅游点通过130公里的旅游风景道,80公里的骑行道串联,沿途建设驿站、服务区、停车场,统一设置标识标牌,让全域旅游覆盖乡村。
不仅在建设区域上“广覆盖”,功能上也拓展“旅游+”。“农业+旅游”,让溪田田园综合体、湖熟菊花园变成了景区;“交通+旅游”,使秦淮河小龙湾桥(灯光秀)、板仓路(“小川藏线”)成了“网红桥”“网红路”;“商业+旅游”,1912、江宁金鹰在百家湖连缀而成滨水商业街;甚至连矿山治理、城市双修,也在江宁建成汤山矿坑公园、园博园等景点景区,成为“城市双修+旅游”的建设范例。
秦淮老城微更新,城区创景区
秦淮区既是旅游大区,又是历史城区,不能像江宁那样“白纸作画”“高举高打”,但“螺蛳壳里做道场”,保护更新、环境营造推进得细腻而坚决。
“你看这‘转角遇见’驿站,利用民国老建筑改造的,有‘味道’吧;还有内桥边那个小公园,就在秦淮河边,既休闲又赏景。”秦淮区介绍全域旅游经营,总爱提及该区的“微更新”。在长乐路街角的文采书屋,茶吧、图书柜、读书角、茶艺室应有尽有,像这样的文旅驿站,眼下已建成了三四十座,明年底要建成一百个。而沿内秦淮河南支和中支,伴随水环境整治,沿河拆建建设步道和小品,沿河建成“水系流域花园”。
“全域旅游对秦淮来说,‘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秦淮区负责人认为,秦淮不但城区面貌“表里一致”,还要通过文旅驿站、滨河公园的布置和串联,满足游人多方面的需要。
然而秦淮以“老城区”“老景区”“老街区”为基础创建,难度可想而知。一方面,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市井生活气息浓郁,另一方面景区内外品质差异较大,而城建城管成本很高。破解保护与建设的难题,秦淮区用上了“手术刀”——以棚改与历史风貌区保护相结合,对城区进行微路网修补、微绿化建设、微设施添置、微文化提升。
秦淮区建设部门统计,发展全域旅游,该区17条河道在南京率先消除劣V类水体,累计整修68条道路街巷。河道、道路环境改善后,该区“水陆并进”发展旅游,水上游船开西五华里,沿道路、沿河道、沿景区梳理餐饮、民宿资源,开发出“夜秦淮”产品体系,包括“夜泊秦淮”夜游线、“夜宴秦淮”餐饮集群、“夜宿秦淮”主题酒店群。
贾汪:百年采煤区,蝶变旅游城
历史上,贾汪曾是徐州的“煤都”。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留下13.23万亩采煤塌陷地和283座裸露荒山。然而,如今驱车贾汪30多公里长景观道,一路上是水系、绿带、景观廊道、景区串联而成的美景。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世界级难题”。贾汪不仅修复城市创伤,还发展起了全域旅游,通过采煤塌陷地治理、荒山绿化、水系治理三大攻坚战,建成潘安湖、大洞山、督公湖、凤鸣海4个国家4A级景区,构建起核心景区引领、次级景区配套、中心城镇支撑、村落廊道联结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我们还在全国首创‘五位一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和旅游供地方式,将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打造成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贾汪区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赵震威介绍,该区通过采煤塌陷地复垦置换、徐矿集团闲置土地盘活等措施,新增旅游用地5000亩,正打造月亮湖旅游度假区,计划“三年再造一个潘安湖”。
从灰头土脸到山清水秀,从陈旧矿区到现代新城,持续的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令“百年煤城”蝶变“旅游慢城”,让贾汪不仅拥有了宜居的环境,还有了接续产业——当地成立28家旅游专业合作社和10家香包合作社,建成香包大院、香包文创综合体、香包文化产业园,人均增收3.2万元,把“小香包”做成了“大产业”。
不仅如此,联通内外的硬件配套步伐也在提速。如今,一个覆盖全域的“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在贾汪已然形成。近3年来,该区累计投入近12亿元建成“三纵两横”景观道路,区内旅游专线实现乡村旅游区点点通。
声音
让“全域旅游” 成为“旅游全域”
从江宁的城乡统筹、秦淮的老城更新到贾汪的煤城转型,江苏全域旅游创建展示了不同的特点。但把全域旅游真正变成“全过程、全时空”,江苏各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包括三个国家级示范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三个示范区创建路径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全面动员、社会协同。江宁要求所有的部门和板块,对照全域旅游的要求建设提升,每个街道都成立旅游办。全社会参与建设,成果也为大家共享。三年来,江宁累计完成休旅投资超700亿元,2018年旅游收入396.2亿元,旅游接待数达3637万人次。贾汪区整合旅发委、旅游局、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管理运行模式,并在全国首创“五位一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和旅游供地方式,将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打造成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景区,让“百年煤城”蝶变“旅游慢城”。
然而,尽管有关部门一再声称,全域旅游的“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全面提升”。可在游客心目中,全域旅游就是“全区域”可游可玩。认识上的“差异”,对全域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全域旅游“高质量、无死角”,创建单位的每个角落、每个方面都要经受住“背包客的考验”。
对此,旅游专家认为,不能责备游客的挑剔,而要看哪里还没做好。当前各地全域旅游创建热情很高,但的确有两方面失之偏颇:一是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服务”。譬如有的创建单位民宿环境很好,但是忽视了文化植入,和游客没有互动和交流,游客没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二是重视细节打造、忽视整体风貌。譬如南京老城南,三山街和鸣羊街的高层建筑,让熙南里和门西的历史街区“很受伤”,却很难拆掉。
因此,全域旅游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涵盖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江宁区坦承,相比景点景区的高品质和美丽乡村的全覆盖,东山副城还有很大差距,是今后的改造重点。而秦淮区老城改造的包袱很重,让“全域”都可游可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全域旅游,重要的是发现不足,补短补缺。近日江苏文旅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将推广江宁区、秦淮区、贾汪区的“头羊”经验,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体系,把质量作为示范区创建的唯一标准,实行优胜劣汰,形成全域化、多元化、品牌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交汇点记者 顾巍钟 付 奇 见习记者 颜 颖
编辑: 张红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
江南水乡,大美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