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提到江苏珍稀鸟类热点地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有着国宝级鸟类丹顶鹤的盐城,以及有着“小勺子”勺嘴鹬的南通如东小洋口。作为江苏沿海北大门的连云港,一直以来并没有太受关注。
2019年—2020年,南大环规院自然生态所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以下简称“调查团队”)在连云港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近日,调查团队发布相关调查结果。调查显示,连云港迁徙水鸟种类之丰富、过境数量之庞大远超人们的预估,或许一直以来,大家都低估了连云港。
全年实际过境水鸟数量或超200万只
江苏滨海湿地正处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EAAF)的心脏位置,丰富的湿地资源为长途跋涉飞行数千公里的水鸟提供了安全的停歇地与理想的觅食场,让它们得以继续完成漫长的旅程。
全年历经9次调查,调查团队在连云港沿海(包含临洪口为代表的河口及滩涂湿地和大圣湖、小塔山等湖库湿地)统计到迁徙水鸟93种,个体数量累计达196163只次,占到了当年连云港鸟类总数的60%以上,排除调查频次限制等因素,估计全年实际过境的水鸟数量在200万只以上。
调查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鸻形目是连云港迁徙水鸟的第一大目,其种类达54种(鸻鹬类40种,鸥类14种),数量达到180153只次。作为EAAF上迁徙大军的主力,也是江苏沿海生物多样性最大的特色,鸻鹬类数量最多,达到了149261只次(76.09%)。
在迁徙季时,鸻鹬类往往会形成数千至数万只的庞大集群集体飞行,形成遮天蔽日的“鸟墙”,蔚为壮观;2020年调查团队在连云港多次见到“鸟墙”景观。
近20种水鸟超过1%标准
国际重要湿地认定标准有8条,其中一条为,“如果一块湿地经常有超过1%数量的某种或某亚种水鸟,这块湿地应被认可为国际重要湿地”。类似的标准也用于确定重点鸟区IBA(International Bird Area):“该地点已知或被认为经常性地生活有某种集群水鸟或陆上鸟类至少1%的全球种群”。
连云港的迁徙水鸟中有18种水鸟超过了这一标准,上文提到的黑腹滨鹬、反嘴鹬、灰鸻、鸳鸯、罗纹鸭和卷羽鹈鹕均属于18种之列。18种水鸟中4种达到5%以上,4种达到10%以上,而反嘴鹬的数量直接超过这一标准48.51%;此外,令人欣喜的是,调查团队在连云港记录到的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数量达7202只次,占其EAAF种群数量的65.47%,表明连云港是蛎鹬极为关键的越冬地。在连云港的冬季,常常能够见到这些“胡萝卜嘴”聚集在海州湾的沙滩或分散在滩涂觅食。
保护力度亟需提升
不得不说,连云港沿海能够承载万千水鸟栖息觅食,其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重大,在东亚地区的300多个鸻鹬类栖息地中重要性数一数二,但沿海城市普遍存在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水鸟主要的觅食地(滩涂)面临可能被围垦的威胁;此外,互花米草扩张导致的滩涂面积减少也是鸻鹬类面临的威胁因素之一。目前连云港沿海只有临洪河口被列为省级湿地公园,而其他区域仅为生态空间管控区,保护力度亟待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连云港沿海需要更严格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调查团队建议,首先,重新调整生态红线布局亟需开展,在此前提下,出台湿地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加强重点区域管理;在监测方面,则需要建立长期监测体系,明确关键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威胁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和鸟类栖息地的修复。
交汇点记者 许海燕 通讯员 王从帅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 王静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