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8日,太湖大水面鲢鳙乌子培育夏花试验现场测产,鲢鳙乌子经过1个多月的生长发育,鲢鳙乌子成功培育出夏花。
5月-8月之间,3公分左右的小鱼称“夏花”,此次5月下旬培育的夏花在太湖竺山湾,竺山湾属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湖区,一旦外部水文、气象条件具备,不断积累的氮、磷等营养盐就可能引起蓝藻暴发。太湖渔管办在竺山湾大水面鲢鳙乌子培育夏花试验,设置了两个面积为21亩的大型围隔, 6月底在围隔中投放鲢鳙乌子,利用竺山湾水体中藻类等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对鲢鳙乌子进行大水面高密度培养。监测数据表明,经过一个月的生长,鲢平均体长74.8毫米,平均全长92.6毫米,平均规格75条/斤;鳙平均体长62.8 毫米,平均全长76.6毫米,平均规格为122条/斤,单个网箱产量达到10000斤,平均亩产500斤,平均规格和亩产等指标都高于同期内塘一倍以上。
按以上100吨的鱼产出,捕捞时可从湖中带出氮2500公斤,磷300公斤,碳12000公斤,鱼每生长一公斤,可吞吃50公斤蓝藻。太湖渔管办资环处陆建明给记者算了笔帐,这些鲢鳙鱼可吞吃太湖蓝藻5千吨。
据太湖渔管办童乐介绍,将把试验培育的夏花投放到太湖净水鱼种培育基地的网箱中培育大规格冬片鱼种,预计到今年年底可以产出鲢鳙鱼种20万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同时鲢鳙在生长过程中还将固定大量的氮、磷、碳等营养盐,滤食水中浮游植物,抑制蓝藻等藻类的生长和繁殖,有效净化试验水域及周边水质。太湖渔管办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大水面鲢鳙乌子培育夏花、鱼种等系列试验充分发挥渔业净水、抑藻、固碳等生态功能,协调好渔业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为太湖渔业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提供经验和借鉴。
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编辑: 王建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