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为期4天的第十届江苏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南京开幕。展会上,苏绣、缂丝、织锦、玉雕、水晶、核雕、漆器、泥塑、紫砂等工艺美术吸引着前来参展的人。一套传统的中式结婚礼服精致的做工受到多人的称赞,传统圈椅、书案配着方形紫砂壶彰显着传统技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展会传递出诸多信息: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与创新舞台广阔,适应新市场实现产业化前景无限。
产业化运作擦亮地方名片
本次博览会展览面积达14600平方米,全省近500家工艺美术从业者聚集展会,是历届展会中规模最大、品类最多、档次最高、展示模式最为开放新颖的一次展览,也是工艺美术从业者一次思维碰撞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展会上,一套名为“真假阿凡提”的水晶产品吸引了不少参展者的目光。这六个阿凡提高低、胖瘦、大小各不同,但却围绕着同一个概念展开。“部分水晶只能限量化生产,一批材料,我们设计一个系列,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大的概念一样,小的形态各异”。东海县水晶商会副会长单江红介绍:“天然水晶,我们是需要解读的。小颗粒的、个性不是很强的水晶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
东海水晶从2009开始研发,经过8年时间,2017年实现量产,去年一年规模将近3000万。目前有5000多人在巴西、巴拉圭、东南亚、俄罗斯等地采购原料。东海县委组织部部长徐冰介绍:“料子比较小、比较普通的,使用人工有点浪费的,可以实现量产。例如我们为无锡做的福娃礼品,价格在300元左右。”目前,东海水晶产业从业人数达30万人,从事工艺品创作及雕刻达6900人,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共建水晶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定期举办水晶高研班,每年培训水晶人才1000人以上。
通过设立产业园、政府扶持、人才引进等形成产业化运作,这不仅使得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也使得整个市场在不断的稳步扩大。
“以前很多都是家传的技艺,传内不传外。香包技艺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走出去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井秋红介绍,徐州贾汪建立了香包文化工业园,当参观者看到香包整个制作的过程,才能传承这种匠人精神,真正有所体悟。井秋红妈妈当时只有三个徒弟,现在自己带领着60个徒弟专职从事香包制作,徒弟在北京、南京、台儿庄等多地开展了香包事业。在香包的种类和颜色上都进行了创新,不再是浓烈的颜色为主,而是更符合现在市场需求的淡雅冷色调。
多平台合作拓展销售渠道
在电商平台发展迅速,短视频、直播多种销售方式兴起的现在。看起来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在尝试新潮的售卖方式。最新流行的“直播销售”“IP衍生品”等概念也在进入这一领域。
南通市李工造物总监李兵去年开始在各大电商平台卖红木家具,一年内线上销售额直逼线下,线上销售额在八百万左右。为此李兵专门针对线上销售来设计、开发不同的产品,实现不同电商平台的差异化运作。在他看来,线上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年轻人,样式简洁的明式家具颇受欢迎,单独买一两件家具的可能性大于买整套家具,而动辄三五万的整套家具则在网上很难卖得好。
“我们现在不仅在本地水晶城卖,还在山东电视台做直销,而且正在尝试和快手合作直播销售水晶”。单江红介绍,当时在电视上直销200套,很快就卖完了。目前,直播销售正在崛起,成为销售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年,短视频平台快手发布“非遗带头人计划”,目前快手上累计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250亿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
“现在非遗经济有很多形态,很多人喜欢周末带着孩子来体验土布的非遗制作,这种体验式消费的市场是很大的。但是如何将一部分人从单纯的好奇与体验转为职业的制作者,还是我们正在考虑的问题”,南通百草千花土布研究所的宋亚军讲,平时也会组织一些爱好者体验活动。
尽管不是所有的工艺美术品适合走线上渠道,但大多数参展商尽可能做了不同的尝试。“目前,日本、美国等多地会购买我们的产品,但是设计图是别人的”。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办公室办事员董伟光介绍,我们之前尝试在电商平台销售,但是惠山泥人还是在本地销售更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新的设计,这一段路还要走很久。相比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的手办、模型等,惠山泥人如何来打造在自己的IP,既不脱离传统,又可以创新是当地从业者在思考的问题。
年轻化队伍昭示行业前景
越来越多的年轻从业者,成为本届博览会新看点。也印证了永新华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8中国互联网用户非遗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的结果:“90后”和“00后”对于传统文化兴趣所占的人数比例也都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
2015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学习现代设计艺术的王君毅回到家乡宜兴制作紫砂壶,在他的班里5个宜兴人中有4个人都做出了类似的选择。“我们平常会研究一下紫砂的材质、工艺、历史等。最重要是创新,将自己学习到的现代设计艺术同传统的紫砂技艺结合起来”。王君毅介绍,目前年轻人的市场正在扩展,不过依旧是中老年人占据主要市场,我们在紫砂的创新集中在装饰艺术、造型艺术为辅,将时下流行的图形设计和紫砂壶结合起来。
会展上的马嘉南因打篮球受伤手上缠着绷带,这个95后的小伙子从中学时代迷上了留青竹刻。今年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继续以这门手艺为生。留青竹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刻留青,大多先制成器物,然后在竹面上打好画稿,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操刀。20世纪中期,江苏常州留青艺术家徐素白、白士风,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徐白两家的传世佳话。在设计上,马嘉南尝试过更加实用性的东西,也考虑将当代装置类艺术和竹刻结合起来。
“世界水晶之都”东海有水晶加工企业3000多家,年销售水晶产品3000万件、工艺品500万件,年交易额160亿元。本次博览会参展的10多家企业,带来的各种风格和档次的水晶制造品令人叹为观止,这其中已有不少年轻人的贡献。东海县委组织部部长徐冰说,他们把破解人才瓶颈作为水晶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从业人员已近30万人,去年派往捷克学习的19名学生回国后很受欢迎,全县有水晶行业国家级大师13名,此次参展,各种水晶产品广受欢迎,他们还和汇鸿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推动更多东海水晶产品更好“卖全球”。
交汇点记者 邵生余 见习记者 丁茜茜
编辑: 王建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