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90多年的一棵红叶树,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时光的脚步匆匆忙忙,当时光把故事刻进树里,一棵古树与一座快速发展中的小城,便有了岁月年轮,每一天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故事。而保护古树和绿化树木留下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更是生态保护理念的代代传承。
“为树让路”,城市建设彰显生态保护
睢宁县城区有个小区叫红叶小区,小区名字源于小区里距今490多年的一棵红叶树。暗褐色的树干粗得需两人合抱才能让指头相连。树的主干略略向西倾斜,据说这里原是河流的东岸,河上的渡船常拴在树干上,久而久之,树干也就向西倾斜了。树干旁边还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是书法家杜小泉先生书写的“红叶树”。这块石碑是1997年新立的,据史料记载,最早为红叶树立碑的时间为清朝顺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
2011年,睢宁经济发展迅速,睢宁县委、县政府为加大县城改建力度,规划将红叶树所在的人民西路向西延伸。如何安置这棵古树?要让“树让路”吗?1957年经南京中山植物园专家考证,红叶树学名为粗糠树,原产热带。因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移栽北方极难成活,即使在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也不多见,淮北地区则绝无仅有。而且按照相关规定,古树通常不能移植,一旦挪移,虽不会马上萎缩或枯死,但也会元气大损。古树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是“乡愁”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古树,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睢宁县委、县政府网络问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在规划中进行绕道设计,“为树让路”,在红叶树周围留出五六十平方米的空地,做成街头游园。时任睢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艾丹说,在网友的建议下,相关部门放弃移植,最终修建了环岛以保护这棵百年古树,彰显着城市生态文明理念。
这种既保护古树又合理规划的做法,到今天仍然被市民的称赞。睢城街道居民熊运隆说,留住这棵红叶树,睢宁城市才更有文化底蕴,更有家的感觉,因为这棵红叶树,庙湾村一带在城市改造后,被很自然地更名为红叶社区。随后,红叶路、红叶市场,也相继以此树命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棵神奇的红叶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丝带,承载起人们的美好祝愿。
睢宁人怕一棵树太孤单了,就在红叶树的偏西南相距5米左右,又栽植了一棵有活化石美誉的银杏树与它为伴。当春天来临,它们一起迎春,高大的树干向彼此倾斜,微风袭来,树冠上像小扇子一样的树叶,互相唱合,让来来往往的行人找到情感寄托。一座城市的气质,远看的是风景,近看的是有温度的生活。市民刘志胜为守护古树的做法点赞,他说,这些年睢宁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各种建筑拔地而起,感觉都快找不到睢宁原来的味道了,把这些古树留在原地,也是给睢宁人留下些回忆。
红叶树上的红丝带,让唯美的故事、祈福的祝愿给这个城市增添了许多魅力。一棵树,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乡愁、文化根基和精神基石。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涵养着居住在此的人们,而人们也润泽着这座城。这样的故事,让城市更鲜活、更美好。
从一棵树到“百村万树”,围绕“美”字优环境
面对城乡融合发展要求,睢宁县系统谋划、一体推进,绘就了美丽睢宁崭新画卷。坚持“四化同步”、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全面改善。
“十三五”期间,睢宁县76%的行政村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生态底色进一步擦亮。同时实施“千棵大树进镇区、万棵大树进城区”行动,推行以乡土树种和花果为主的乡村绿化,推进镇村主次干道沿线生态景观风光带建设,让村庄掩映在森林里。累计植树3000万株,造林8.7万亩,房湾湿地入选省级水利风景区,高党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黄河故道田园风情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生态县,入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县份。
目前,李集镇、双沟镇、沙集镇和姚集镇高党村荣获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命名,古邳镇、凌城镇、王集镇、梁集镇、高作镇、睢城街道和双沟镇官路村获得“第二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命名,睢河街道、金城街道、魏集镇、邱集镇和凌城镇新李村、双沟镇双西村、姚集镇八一村被命名为“第三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植树造林不仅要重视绿化,还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美好需求。”姚集镇宣传委员张政红介绍,姚集镇选用生态化、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的树种,形成南侧万亩果园,北侧百亩樱花,故黄河岸边榉树、栾树等。多彩林木为乡村增添更多色彩,让美丽风景随处可见,而珍贵树种则通过提高林木的质量档次,成为村民的“绿色存折”。
“城乡一体化发展,想象一下‘城在林中’的美丽景象。”徐州市睢宁生态环境局孙超远说,睢宁县种下的“生态树”,其作用就是把整个睢宁城打造成一座森林城市,从而真正改善睢宁的城市及乡村生态环境。
“为树让路”彰显了睢宁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从一棵树到“百村万树”,则体现了睢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睢宁县委书记苏伟说:“围绕产业空间格局、城市发展格局、乡村建设格局、生态水系格局、民生普惠格局,扼住突破发展的‘七寸’,大力实施‘五五工程’,于大处着眼,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真章,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新睢宁。”展望睢宁未来,这里红叶树茂,万树映城;这里历史悠久,乡愁依依露新颜;这里群山点缀,乡村振兴进行时。
供稿:徐州市生态环境局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编辑: 王建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