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说尽天下事,两手牵动百万兵。皮影是一门古老的表演艺术,融声、色、光、影于一炉。民俗专家介绍,南京皮影戏形成于1955年。当时,南京市成立了南京向群皮影剧社和木偶皮影剧团,培养出王长生、姚其德、张燕林等一批优秀的皮影戏表演者,并创作了《李香君》《中华门》等反映秦淮文化的剧目。南京皮影艺人往往能一人同时操纵几个人物,用诙谐的语言和唱段来表现人物性格。而制作皮影要经过选材、处理、绘画、雕刻、着色、整平、组装、调试八个步骤,工序非常复杂,制作一个人物皮影,竟要花去四五天的时间。2016年,南京皮影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孩子们尤其爱看。而在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有一个皮影戏工作室,由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张燕林老师坐镇。记者了解到,工作室于2010年成立,并在2012年推荐章文艳和顾美娟两位老师拜张燕林老师为师,全面学习皮影戏。一方面,该幼儿园将皮影戏作为课程引入幼儿园教学,通过不断验证,目前形成系统的教学课程,由顾美娟、章文艳、龙艳三位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的《好玩的皮影戏》在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幼儿园成为秦淮区首届非遗进校园基地,实现了皮影戏的普及;另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成为了优秀的传承人,例如顾美娟老师多次参加秦淮区民间工艺技能竞赛并获奖,完成了对皮影戏的传承。
幼儿园由老师们组成的“小梅花皮影艺术团”多次参加市区非遗活动,每年多次对大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公益演出。例如《周处除三害》、《哪吒闹海》等剧目深受欢迎。
采访中顾美娟告诉记者,小班的孩子主要是以欣赏皮影戏为主,中班的孩子尝试进行操作,大班的孩子开始进行全方位的锻炼,进入到皮影戏整个制作、表演过程中去。传统的皮影以驴皮或牛皮为材料并进行雕刻,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可操作性,在十几年的探索中,梅花山庄幼儿园师生们对原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良和创作。例如用明胶片、塑料薄片代替了牛皮。孩子们用马克笔在上面画画制作并进行裁剪。在装订上,则采用了铆钉、揿扣的办法,让人物皮影的关节能够灵活地动起来。
顾美娟表示,改良后的制作方法,更加方便了孩子们的操作,让孩子们能充分感受到制作皮影的成就感,也为接下来的皮影操控、表演打下了坚实基础。
皮影制作好了,便进入了表演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跟着顾美娟等老师,一起编剧本、编儿歌并进行表演,并在光影游戏中感觉到科学的魅力。“这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却可以对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有一个综合的锻炼。”顾美娟向记者表示。南京晨报记者 仲敏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推荐你身边的非遗传承达人。请将图片和介绍及联系方式发送邮箱colourbaby118@sina.com。
编辑: 仲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