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探寻台城的“文”,韦庄这首脍炙人口的《台城》,无疑是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的“记忆”。
钟灵毓秀的台城“腹有诗书气自华”,漫步台城,让人鲜明感受到旖旎的风光、千古的名句,孕育出台城人那清新隽永的气质和静谧质朴的内秀。可以说,台城的底色就是一个“文”字。文化,让台城生动而灵动。
在台城,有一种文化叫“阅读”——以延续“文脉”浸润“书香台城”
领导荐书、人人购书、天天读书、月月评书、家家藏书……今年1月,玄武门街道发出“悦读”计划倡议书,台城花园社区率先响应。
社区党委书记于英梅在“领导荐书”活动中,推荐了她最爱读的《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并在“推荐理由”中这样写道:“阅读该书,可以真切领略到总理的高尚品格和奉献情怀,感悟他一生为民的初心使命。”
人人崇尚阅读、个个自觉阅读。4月,台城获评玄武区首批十家“书香玄武”读书角,融入“台城学堂”,似乎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缕缕书香。书吧里,共读一篇美文,分享一次感悟,让书香“触手可及”!凉亭下,守一杯香茗,执一本好书,个中滋味,悠哉美哉!
书香台城除了韦庄的旷世绝作,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佳作: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这是诗豪刘禹锡笔下的台城。
“金井前朝事,林僧问不知。绍苔欺破阁,白鸟占闲池。清楚曾经晋,荒唐直到隋。南廊一声磬,斜照独凝思。”这是诗人林逋笔下的台城。
“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这是作家朱自清笔下的台城。
“一首晚唐绝句让你名扬天下,只因你沁人的碧绿,拒绝衰老的腐朽……”这是南京作家冯亦同笔下的台城。
说起冯老,可谓是台城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在30余部诗歌合集、文学传记、散文诗剧等众多文学创作成果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和平宣言》,短短60句240个字的《和平宣言》,在2014年的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上,由77名青少年代表集体朗诵,字字掷地有声,句句动人心魄。
家住台城花园小区的冯老,每年“12.13”前夕,他都会走进台城辖区的学校、企业和驻区单位,讲述《和平宣言》的创作历程,重现苦难民族的集体记忆。每年寒暑假,他也会走进“台城学堂”,和社区居民一起分享南京诗人的“鸡鸣诗会”和他的诗集《牵手树》……
在台城,不仅有冯亦同这样的文化名人,还有南京“世界文学客厅”这样的文化地标。
坐落在台城辖区北京东路37-5号的南京“世界文学客厅”,1500多年前,就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所在地,而今建设成为南京文学空间网络建设的中心和枢纽,呈现了南京千年文脉的文学源起、传承创新、生活融合。今年4月23日开放以来,亦已成为辖区居民的首选“打卡地”。
在这里,台城人可以更近距离、更多角度感受古都文韵,每逢周末,不少台城居民自发来到鸡笼山下,聆听“诗韵话金陵”“童话万花筒”等开放性文学讲座,感受文学之美,接受文学熏陶。
前不久,社区结合推进“全民阅读春风行动”,邀请辖区青年志愿者、读书爱好者,在“世界文学客厅”开展了一场“阅金陵故事,品古都文脉”的读书沙龙活动,在走进书香文都中让开卷有益,使悦读越美。
在台城,有一种文化叫“节气”——以传承“非遗”扮靓“四季台城”
今年2月4日,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恰逢“立春”节气。开幕式上,24节气搭配上古诗词,和倒计时结合,文化之美、艺术之美,令人如痴如醉,叹为观止。
“太棒了!”“太绝了!”当晚,在家中同步收看开幕式的台城“手工坊”非遗剪纸客座老师陈阿姨惊叹着!连夜,陈阿姨一笔一画、一刀一剪,“剪”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冰墩墩”“雪容融”,表达了她对北京冬奥会的“美好祝福”。
陈阿姨的“冲动”之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台城“节气”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近年来,围绕宣传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社区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春生、夏风、秋月、冬暖为主题,通过开展非遗手工活动,引导居民知节气、传非遗、习文化,让人文成为‘四季台城’的鲜明标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兰静文介绍。
台城以非遗的名义“致敬”节气,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位于辖区北京东路31号的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对台城来说好比一座“非遗宝藏”。作为南京剪纸、金陵竹刻、南京瓷刻、南京泥人等6个非遗项目的责任保护单位,拥有“非遗”传承人15人,在省内甚至全国均为罕见。
发挥“聚力+”的党建优势,“嫁接”总公司非遗的优质资源,服务于居民群众,助力于社区治理,台城在实践中探索到了一条“内培外引”的新路径。
社区在深挖内部非遗文化爱好者潜力的同时,及时吹响“集结号”,主动与总公司党委“联姻”,构建起组织联建、活动联谊、传统联学、好事联办等“四联”共建体系。
剪纸、糖画、泥塑、花灯、竹刻等10多项非遗手工项目相继在台城落地,“金陵竹刻”传承人赵荣、“南京剪纸”传承人张钧等多名非遗名人纷纷走进台城,开启探索非遗传承的文化之旅、教学之旅。独居老人刘奶奶激动地说:“自从社区建起了非遗手工坊,开设了手工培训课,既帮我解了闷、添了趣,还让我学到了一门新手艺,使我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6月3日,“四季台城·端午安康”玄武区“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在台城如约举办,现场签署并发布“四季台城”文化活动计划,“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基地正式落户台城。
活动当天,市龙舟协会国际裁判详尽介绍玄武湖与赛龙舟活动的渊源,梅花戏剧角少儿京剧班的师生带来精彩的京剧选段《卖水》,居民们还现场体验了端午民俗手工制作。
“端午节要赛龙舟、包粽子、戴香包、喝雄黄酒……”大家对端午节的起源、意义和民俗传统的讨论热火朝天,一起包粽子、手作香囊、DIY五彩绳,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在台城,有一种文化叫“城墙”——以守护“记忆”回望“印象台城”
爱上一座城,或许因为一道风景、一段往事、一味美食。对台城人来说,爱上这座城的理由也许只有一个:喜欢城墙,更喜欢你在城墙上看风景的样子。
台城辖区解放门地段,被誉为南京明城墙最美的一段风景,东接紫金山,北揽玄武湖,南连鸡鸣寺和樱花路,城墙上还设有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近年来成了市民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对这一厚重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来说,擦亮文化窗口、宣传文明价值、传承精神内涵,成为每个台城人的文化使命。
“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处城墙,定当心存敬畏,悉心保护。”台城人铭记在心、见诸在行。
近年来,受自然风化侵蚀,城墙裂缝、下陷事件时有发生,加之绿植根系侵入墙体,膨胀、挤压墙砖,致使墙体鼓泡、墙砖脱落,护城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社区身上。
着眼唤起更多人保护文物、守护城墙的意识,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探索开展“城”宁之美志愿服务。2000年专门组建“护城”巡逻队,坚持每日沿线固定巡逻,及时制止游客在城墙上随意攀爬、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对疑似破坏城墙行为拍照、录像并报告文物执法机构。
每月的10号这天,“护城”志愿者们都会相约登上古城墙,打扫路面、捡拾垃圾、清除杂草。志愿服务间隙,他们还会充当临时“解说员”,耐心解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志愿为游客普及讲解城墙知识。“家住城墙边,幸福退休年”,75岁的“城墙守护人”沈德兴话语中透着自豪,作为第二任“护城”巡逻队长,他已经义务护城15年。
城墙的砖,是文化的砖,也是事业的砖。
城墙的文化因子早已融入到了台城的肌体和血脉。为了守住城墙记忆,社区以物寄情、以根传意,精心搭建和打造“城墙根”议事平台,坚持“商以求同、协以事成”,规范议事人员、明晰议事流程、丰富议事形式、制定议事规则,着力让议事更顺畅、决策更高效、治理更有力。
去年“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社区聚焦加装电梯、文明养犬、充电桩安装、停车位划设、垃圾亭设置等群众“家门口”问题,采取资源就近整合、力量统筹下沉等办法,推动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通过建立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三位一体”议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台城圆桌会”“民主恳谈会”,有效解决各类物业管理难题250多个,真正让“城墙根”议事成为破解难题的“修理厂”、凝心聚力的“加油站”。
“‘城墙根’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温度,也很有文化,议的又都是咱们台城老百姓的民生实事,群众乐于参与,共识易于形成。”第1网格党支部书记戴桂萍自信而自豪地坦言。
行走台城,欣赏的是风景,触摸的是历史,感知的是文化,她用华丽的蜕变、动人的故事演绎了新时代台城人的魅力,书写着新征程上台城人的芳华。
(钱书荣)
编辑: 周正玮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