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8日
>>>新华日报@人民号@今日头条@交汇点新闻
同步刊发 在线阅读
详见2020年06月18日新华日报·教育版
新华日报:有特色的大学,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学。围绕石油石化、创新创业、红色文化三大特色,学校如何开展人才培养?
戴国洪:多年来,学校办学始终围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五个度”,即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做好办学特色“三融入”。
高校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常州大学本科专业的设置,是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第一板块是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第二板块是与大健康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如药学、护理学等;第三板块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艺术、体育等;第四板块是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第五板块是与生态文明、公共安全相关的专业,如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第六板块是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如商贸类、语言类等。另外,还有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如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石油石化类专业。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有效举措,比如学校成立华罗庚学院,作为教育改革“特区”,每年选拔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秀、发展潜力突出的学生进入华罗庚学院学习,专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还探索现代产业学院的培养模式,成立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培养学生。
学校将三大特色有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专业形成特色显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中设置相关课程,设置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学科(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不得低于1学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得低于2学分。
新华日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常州大学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三全育人”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戴国洪:常州大学的育人导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去年学校把劳育和美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初有成效。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专题研讨本科教育工作,聚焦课程、重点推进“15551”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工程,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今年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建设专班,总结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力求找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切入点,打造思政教育特色与亮点,着力推动构建好“十大”育人体系,全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学校成立了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立“红馆”、建“红库”、编“红书”、办“红刊”、创“红社”、组“红联”、拓“红基”、筹“红培”、建“红课”、排“红剧”,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地。
新华日报:常州大学与改革开放同龄,因化而立、缘化而兴,是省政府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担负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石油化工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今年面对疫情,学校在输送石油化工人才、推进学生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实事?
戴国洪:常州大学在4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石油石化始终是鲜明特色,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大量毕业生,为石油石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疫情,学校各部门、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参与开展就业工作。一是校领导深入就业工作一线,主动前往地方产业园区积极推介学校毕业生。二是疫情期间,学校全面打造“云就业”。开展云招聘、云宣讲、云面试,开通网络签约功能。开展网络招聘会近20场,发布岗位76129个。三是精准施策保障重点群体毕业生就好业。针对湖北籍毕业生实施重点就业帮扶,摸排建档,动态跟踪。四是针对考研学生做好考研服务工作,为其提供“软硬件”服务,通过考前慰问、假期寄送考研资料、布置考研复试面试教室等方式全面助力学生考研。
新华日报:今年常州大学招生政策有哪些亮点?与往年比有什么变化?
戴国洪:今年,在招生政策方面,我校继续设立新生“青果奖学金”,用于奖励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名额为50人,每人1万元。同时,考虑到新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某学科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会为学生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
与往年相比,今年我校有4个新增专业拟进行招生,分别是人工智能、消防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特色,继续强化优势学科的发展势头,建立了一批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如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油气储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安全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
本期栏目主持人:李静
点击图片即可浏览本文官网
主编:张艾情
编辑: 张佳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