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
>>>新华日报@交汇点同步刊发 在线阅读
详见2019年11月15日新华日报·教育版 头条
让红色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精神动力
——对话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
王建华,1960年8月生,河北昌黎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人选。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重点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撰写论著、教材6部,发表(含合作)论文(包括国防科技报告)100余篇。曾任美国IEEE学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人才与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冷链学会理事长。
五百余人组成的方阵拼接成巨幅五星红旗,近千人变换出“1949”“2019”“70”“爱中国”“江苏理工”字样……近日,江苏理工学院报送的短视频作品《最美告白》在“告白一分钟,礼赞七十年”高校短视频展播活动中荣膺全国30强,荣获“优秀作品奖”。学生怀揣爱国情、报国志,用青春向祖国告白。“红色文化为学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说,学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心聚魂的功能,把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革命精神转化为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磅礴力量,涵养着别样的大学情怀。近日,新华日报《高端访谈》栏目就此对王建华书记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在您看来,高校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发挥着怎样的功能?
王建华:我认为,高校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立德树人,应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德”是根基,立德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可以说,构建独具气质的大学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支点。
江苏理工学院深入挖掘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地方红色文化新内涵,大力弘扬“常州三杰”变革图强的爱国精神、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求知精神和胸怀大志的奋斗精神。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
主持人: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请问,贵校的红色文化是如何凝练和打造的?
王建华:学校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凝练和打造以“常州三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名片。首先,以物质文化立意。学校发布新的楼名路名,楼名注重弘扬校训精神,路名主打常州名人文化牌,以“三杰广场”“三杰路”等地方红色元素命名,强化环境育人功能。“一院一品”也是校园的靓丽风景,各学院深入挖掘自身历史、人文积淀及学科特色,精心打造环境文化亮点,发挥红色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其次,以制度文化立规。出台《江苏理工学院章程》,完善校内治理结构,建立创新导向的教学科研制度,完善现代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大学生管理制度。最后,以精神文化立心。重点打造“职师之声”“中华经典诵读”“中吴讲堂”“道德讲堂”升级版等文化精品。组织唱红歌、诵红诗比赛等,上演以“常州三杰”为主题的红色话剧,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师生共识,提振学校发展精气神。
主持人: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与血脉,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贵校是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
王建华:学校红色文化建设以“三个融入”为抓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深化常州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激发师生内心的共鸣与认同,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融入思政课堂,播撒红色种子。学校注重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点的建设,以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政课改革切入口,实施“双师双进”教学改革工程,让社会各界兼职导师走进课堂,与专职思政课教师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让大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组建红色文化研究和宣讲团队,利用好“常州三杰”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课程教学、社团活动、课题研究”三位一体模式,多层次、多方位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融入社会实践,发扬红色传统。学校组织学生赴“常州三杰”纪念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近年来累计培训“常州三杰”纪念馆义务讲解员320余名,开展义务讲解280余次。
融入理论研究,厚植红色基因。学校成立“常州三杰”红色文化研习社和“常州三杰”红色精神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深化常州红色文化理论研究。
主持人: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贵校是如何找准平衡点,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
王建华:学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创新传播载体,通过融媒体阵地共享红色资源。学校官方微信“悦读家”栏目开设“红色家书”特辑,师生共读“常州三杰”家书,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学校成立常州三杰红色文化产品创意研发中心,开发“新青年”系列文具、创新出品恽代英纪念馆双语音频等文创产品,将红色基因物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红色文化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师生砥砺前行。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获得“江苏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文明校园标兵”等荣誉称号。秦苏滨教授30多年默默耕耘在思政课教学一线,被评为“常州市师德模范”。李佩菊教授在生命弥留之际,不忘教书育人使命,捐赠20万元设立奖学金,用生命树起师者风范。唐悦同学“大三捐髓救母、大四考研刷榜”的励志故事打动人心,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精神的力量已熔铸在江苏理工学院师生的血液里,成为向上向善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责编:李静 张延
审核:张艾情
新闻热线:025-58680718 58680763
编辑: 张佳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