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新华日报@人民号@今日头条@交汇点新闻
同步刊发 在线阅读
详见2020年10月20日新华日报 A10版
“新时代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以攻坚克难的决心砥砺前行,做新时代的筑梦者和奋斗者,努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近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校领导开学第一课”搬进企业,学校党委副书记毛伯民到企业为学校“恒立学院”2018级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和恒立企业全体党员上思政课。
课上,毛伯民以“新中国史”和“爱国主义”为主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亲切质朴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故事,牢牢抓住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旁征博引,将理论讲得生动活泼,入耳入脑入心。他通过详实的数据、真实的图片,解读新中国成立71年来的发展变化;通过国际横向比较,解读中国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的提升;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时间节点,解读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启示。
来自恒立学院18成型331班级的朱君男同学目前在恒立企业实习,担任熔炼工程师助理,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他有不少迷茫和困惑。“这节思政课让我茅塞顿开,让我意识到青年人要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只有国家更强大,个人机遇才会更多。”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赵贤文听完课后感叹道:“作为新时代高技能型产业工人,要多上这样的思政课,从中汲取智慧,要有理想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我们公司最看重的素质之一。”
这一课,又不仅仅是“思政课”。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恒立学院”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也于当天在企业同期举行,校企双方共建“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基地”,不仅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形式,也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量身定做、培养所需职业人的重要路径,符合校企双方的需要,更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体验。
这次校领导送思政课进产业学院是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常态化工作,是开展“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从2012年开始,校企双方合作建立“恒立订单班”,之后共建产业学院,不是简简单单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而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产业学院建在哪里,素质教育基地就跟到哪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上到哪里。校领导的“思政课”不仅为产业学院的学生送去了关心和爱护,也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为企业员工送上了学校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大餐,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思想内涵层面的延伸,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把课真正上到了学生们的心坎上。
新华日报特约记者:沈叶菁
审核:李 静
主编:张艾情
编辑: 张佳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