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
>>>新华日报@交汇点同步刊发 在线阅读
详见2019年12月6日新华日报·教育版 头条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
探索人才“五元”培养模式,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陈群,男,1963年7月生,江苏太仓人,江苏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有机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本科毕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常州大学党委书记。
历任常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设计研究所所长和化学化工学院院长。2010年2月任常州大学副校长。2016年5月任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8年9月任现职。
主要从事化工清洁生产工艺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其主持或主要参与的项目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在J. Catal., Chem. Commun., Ind. Eng. Chem. R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人: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提出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是怎样的?目前成效如何?
陈群:人才培养必须立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教育哲学的思维、以自由开放的创新精神、以国家民族振兴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常州大学历经41年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与学习”、“分析与理解”、“判断与行为”和“综合与创新”能力,形成了“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的“五元”方法为核心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我们从生产安全问题入手,建立石油化工生产“安全问题集”,以“人格品质的塑造、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形成、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育”为人才培养的四个立足点,对“五元”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引领下,常州大学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虚拟仿真项目、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江苏一流本科专业。化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作为中国内地145所高校之一入围2019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武书连2019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居第156位,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全国赛事中屡攀高峰……中国安全科学的开拓者刘潜教授对“五元”培养模式给予极高评价:“将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结合,是一个创新。”
在“五元”培养模式的深入实践中,我们还发现随着现代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化学工艺的安全风险也在同步上升,如何安全融入化工专业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化工安全教育,仅靠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11月24日,常州大学突出问题导向,积极主动作为,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化工安全教育联盟,打造了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互学互鉴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常大学子在全国赛事中屡获大奖,必定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请问常州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群: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帮助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教师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常州大学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认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首要标准是“德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党组织发挥主体作用、职能部门合力推进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依托新教师岗前培训、辅导员培训等活动,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引导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自身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常态化地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先进人物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加强先进典型师德风范和感人事迹的宣传,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实行师德师风考核 “一票否决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引导教师增强政治定力,端正价值追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弘扬师道,践行师德,成为“四有”好老师。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核心要求是“艺高”。近年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着眼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结合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与学科布局,引培并重,一方面围绕团队建设,重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博士的引进,快速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存量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培训实践,赴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访学进修,夯实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让教师成为指导学生成才的科学家。
主持人:贵校以“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为主题打造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在全国高校中引人瞩目,馆中“二十八艘红船”寓意更是深远,请问学校是如何开展红色文化工作的?在德育方面又是怎么引导常大学子的?
陈群:常州大学在今年2月正式提出:“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地,把红色文化打造成常大顺应新时代党建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又一发展特色。”
常州大学致力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服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地方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将零散抽象的理论升华为系统的体系和具体实践成果。9月6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开馆,我们运用形、声、光、色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及互动、体验等方式使红色文化活起来,成为思政课的生动讲堂。开馆2个月以来,先后有近百批次、6000余名参观者到访,都对这所面积虽小但内涵丰富的“红馆”赞不绝口。
我们敢为人先,开创了“四个首家”,成立了全国首家近现代史和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高校首家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首家红色文化大数据库、江苏省内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将常大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实施政治理论学习、红色文化教育体验、交流研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训练“五位一体”的培育模式。
与全国12个省(市)30余家红色文化主题馆签订《共建“红色文化研究践行基地”协议》、邀请全国30位纪念馆馆长加盟建设“红色文化”通识课程、30位馆长同一天走进常大30个思政课堂、30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展览、30部红色电影播映……把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舞台”结合起来,为学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鲜多样的色彩,让红色基因生动鲜活地深植学生的心中,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本栏目主持人:包海霞 张佳欣)
责编:李静 张延
审核:张艾情
新闻热线:025-58680718 58680736
编辑: 张佳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