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5月16日上午,常州工学院辽河路校区行政管理中心辅楼二楼报告厅宾朋满座、气氛热烈,常州工学院原院长马树杉教授团队力作《常州地名历史文化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在此首发。
首发式由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常州工学院共同主办。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曹雨平、《大辞典》主编马树杉、原常州市委副书记吴春生、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春伟,常州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市社科联、市图书馆、在常高校图书馆等多家单位领导,校内外人文社会专家学者、《大辞典》编委成员等共同见证这一隆重时刻。常州工学院副校长汪群主持仪式。
《大辞典》是一部有关常州地名历史文化的大型工具书,具有地名搜集“全”、内容阐释“详”、史料论证“足”三大特色,兼具创意性、特异性和权威性三大特点。全书共400余万字,收词1.9万条,时间起于有文字记载始,讫于2010年。内容分为“释义”“史载”“附着”三部分,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非典型性区域地名辞典,对宣传、普及和传承发展常州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将成为展示新时代常州“城市文化之光”的新名片。这也是我校在扎根常州服务地方、发挥地方文化研究智库作用的又一产教融合新成果和新贡献。
历时八年的不懈努力,《大辞典》终得成功问世。仪式上,作为主编的马树杉热情洋溢地述说了“为什么编撰《大辞典》”“如何编撰《大辞典》”“《大辞典》的主要内容”精彩观点。
他说,世界的东方是中国,中国的江南有常州。常州是个古老神秘、美丽富饶之地,地理优势明显、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灿烂,令常州后生高山仰止、叹为观止。常州工学院是市委市政府和常州人民出资举办的地方高校,常工人自办学的第一天起,就把“为常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专门成立“常州研究中心”以研究常州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及其地理、政治等,并把“研究常州、服务常州、宣传常州、发展常州”作为该中心永远的奋斗目标。在意欲探究博大精深的常州文化却苦于无从下手之际,市民政局“老地名保护和利用”的现实需求,让他们认识到“以地名为切口和线索研究常州历史文化,是一条可行的学术研究路径”,进而依托市委市政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软件工程项目”,将想法变成了现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马树杉介绍,在《大辞典》编撰过程中,他们搜集了所有有可能记载常州地名的500余部典籍和现当代文献,从中搜集常武地区自有史以来至2010年间所有有文字记载的地名,对其源流、相互关系和文化特征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分析、研究、考证,并用一种创新的体例,对22687个地名列目编撰。
作为一部“发现常州、了解常州、记住常州、宣传常州”的鸿篇巨著,趁此首发之际,马树杉动情表示,要将这本“小书”献给全世界希望了解、关心、研究常州的专家学者和所有研究中华文明的人;献给常州父老乡亲、常州市民作为一份独特的爱乡手册;献给曾经、现在、将要在常州工作的各级领导;献给常州工学院,感谢历届校领导对本书编撰的大力支持,希望借助学校服务常州工程中开出的“这一朵小花”,为正在开启服务常州“五大明星城”建设的常工人壮行。
由于当前正处于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大辞典》序言作者商伟凡,东南大学古文献学研究所所长王华宝教授均发来贺辞,向首发式的举办表示真诚祝贺。他们深情感怀,娓娓讲述《大辞典》的“前世今生”。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吴健字正腔圆、情绪饱满地朗读商伟凡的贺辞。商伟凡用“体例创新的艰辛之果,双重‘突围’涵义的传世之作”总体高度概括了《大辞典》的意义价值。并就《大辞典》的“未来”“表白”:本书开掘常州“地名文化”成功,为全面弘扬其“地域文化”奠定基础;本书的“编纂体例”创新,为全国“市县”规模的地名典籍制作开辟新路。“常州常工,常创常新”,商伟凡为马树杉团队的开拓苦战之功,为常州工学院(“常工”)的支持关照之功,为常州市的领导赞助之功,送上最为诚挚的祝贺。
辞典千秋事,得失开卷知。王华宝通过视频方式,回顾了他与马树杉及其团队交往交流的过程,以及自己对常州历史文化的敬意。他从文化传承与现实意义的角度,畅谈了切身感受:《大辞典》是传承常州文脉的鲜活载体,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硕果,是常州文化创新、引领意识的生动体现。他高度评价《大辞典》是一部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工具书,是人文内容丰富、史料考据翔实、尽展常州魅力、图文并茂的原创书,对宣传、普及和传承发展常州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必然会成为新时代常州文化光彩夺目的新名片。
赠书环节,曹雨平、孙春伟、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陈满林、市社科联副主席叶英姿共同为市图书馆、常州大学图书馆、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图书馆捐赠《大辞典》。
事因精进而动人。曹雨平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八年努力而铸就的《大辞典》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开创了全国地名历史文化典籍研究的先河。马树杉院长为学校奉献多年,虽已年近七旬,仍潜心不止、耕耘不辍,在《大辞典》的编撰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严谨的作风、勤奋的态度和对常州、常州人民的情怀值得敬重,我们将传承好发扬好这种精神。同时,曹雨平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为更好开展常州研究及为常州服务所作的努力、《大辞典》成书的主要经过。他指出,《大辞典》的问世,是常州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也是学校的一件喜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对接国家及省市发展战略,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大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主动满足常州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需求,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
活动尾声,孙春伟发表讲话。他指出,放眼常州历史,编撰《大辞典》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也是常州市政府大力支持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他介绍了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的《大辞典》的“生产过程”,并表示《大辞典》的编撰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凝聚着常州地方文史专家、地名专家和常州工学院常州研究中心十余名编撰人员的心血。
温故而知新,借石可攻玉。孙春伟指出,《大辞典》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历史,深刻认识现在,准确展望未来;对提高常州的开放度、知名度,增加常州人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创造力意义重大;是常州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贡献、一个创新、一个突破;不仅有文化意义和学术意义,也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有深刻的政治意义。他希望大家用好这部来之不易的辞书。
新华日报特约记者 周绍萍
主编:张艾情
编辑: 张佳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