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学校先后出台了近20项文件,形成了“一主、三辅、多点”的制度体系,抓实抓细五项举措即“五队协作、五课融通、五室共建、五区联动、五事并讲”,持续构建和完善“三全育人”格局。
五队协作。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校领导思享荟”专栏,由校领导带头参与思政工作;党政部门牵头推进“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专业课教师队伍结对发展,共同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出谋划策,结对范围做到院系全覆盖、主干专业全覆盖,将学生工作经历作为专业课教师评聘职称的必备条件;学生工作队伍全方位担起“第二课堂”育人职责,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校党委出台《“十大育人”年度人物评选办法》,每年评选“十大育人”年度人物。
五课融通。严格落实《江苏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加强思政课程建设。配齐配强专任教师队伍,开齐开足思政必修课程,实现“马工程”教材全覆盖。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和技能比赛,每门思政课推出1名教书育人典型,提升思政课教师科研、授课、育人能力。在专业课程领域,严格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学校“课程思政”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工程”,建成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校级示范教学团队8个、示范专业5个、示范课程40门。设立校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在实践课程中,学校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课程育人体系。在党员、团员教育课程中,突出强调思想引领,高标准严要求,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和“青年大学习”平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室共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遵循“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育人模式,建立了5个实体工作室。以“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余美芳老师为负责人,建立了“感恩知责工作室”;以“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获得者王德林为负责人,建立了“王德林德育工作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坛刻纸)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为负责人,建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韩迎辉老师为负责人,建立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宏胜校友为负责人,建立了“吴宏胜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各工作室为依托,发挥典型人物引领作用,在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活动中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五区联动。“五区”包含专业教学区、体育休闲区、餐饮服务区、生活住宿区、行政办公区。专业教学区主要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专业文化,造工匠文化长廊;体育休闲区主要打造“感恩知责”文化;餐饮服务区主要打造“勤俭节约”文化;生活住宿区打造了红色文化窗口;行政办公区主要打造职业文化。
五事并讲。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研究中心、师生讲师团,全方位讲好“四史”故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校融媒体中心利用“一报、一抖、一台、两微、三屏、多网”平台,推出“平凡工院人”“奋斗的青年榜样”“离开建军像的校友们”三大系列,分别讲述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故事、在校学生励志向上的故事、毕业校友干事创业的故事。通过“讲好奋斗故事、树立典型人物、营造特色文化、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宣传合力,让师生员工浸润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中。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坚持党管宣传、守正创新、服务大局的原则,继续认真组织落实上级党委重大学习宣传教育任务,完善课程育人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毛伯民 邱程
编辑: 于萌萌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