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浦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桥林分局与街道紧密配合,深入挖掘当地饮食、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特色,发展地方经济产业,提升区域业态。桥林茶干作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食品,成为有力的切入点。桥林分局与街道为茶干生产户提供政策扶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指导商户注册自主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和经营理念,支持本土品牌参加各类展销展览、提升品牌影响力,助力精确脱贫,趟出一条小康致富路。石磊的茶干厂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桥林街道明因寺社区的一处80多平米的厂房里,机器轰鸣,豆香四溢,村民石磊夫妇带领3名工人正在红红火火地制作茶干。听当地人说,石磊可是当地最有名的茶干手艺人之一,吃过他家茶干的无不称赞。但在3年前,事情还是另一番景象。
2017年前,适逢桥林街道大改造,大批原住民临时性迁出,导致市场急剧紧缩,加上茶干生产工艺一直保留原始的做法,工艺粗糙,加工各环节卫生问题堪忧,茶干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导致销售难以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的市场。这种粗放的小作坊经济在时代的洪流中若不思改进,很快会被市场所淘汰。
内有生产难题,外有市场压力,石磊心中升起了关门歇业的打算。他带齐证件来到桥林分局申请注销,工作人员细心询问原委,一旁的分局长高国晨听在耳里,记在心上,他劝石磊回去再等一等,缓一缓念头,并于当天就召开了分局办公会,找来街道相关业务科室,商讨石磊的情况。高局长说道:“桥林茶干是我们桥林最具特色的小吃,它背后还蕴含着当地的文化特色,石磊又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手艺人,可不能就这么放弃了,这不仅是他一个人面对的难题,这是整个行业的难题,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这也算是扶持地方经济和传统文化发展。”随后桥林分局与街道就桥林茶干小作坊如何谋求新出路制定了一系列方案。
经分局和街道的工作人员上门帮助,2017年底,石磊把自己房子改造成80平米的茶干加工厂房,并购买了豆制品加工机械设备,同时,积极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注册品牌商标。头两年里,两口子从早忙到黑,他们既是老板也是员工,不断思索改进工艺以提升茶干的品质和口感,在辛勤努力下,石磊的手艺越来越好,生意也越做越大。
石磊感慨地说:“这两年,我家茶干销售地不错,磊凤茶干的牌子也越来越响了,我准备增加一些设备,在当地再招几个农民,扩大经营,不仅做零售,我还要做批发,供货给农贸市场、超市和旅游景区。”生产车间,石磊向记者介绍了茶干的制作工业和加工设备的使用功能,他将古老的手工茶干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制作茶干不仅省力高效,在口感方面也更入味、更有嚼劲儿。“以前人工磨30公斤大豆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用小型半自动机磨浆机加工只要20分钟。现在我们每天都能生产销售五六百公斤的茶干!”石磊骄傲地向记者介绍着。为了方便配送,他们还专门买了辆面包车用来送货。
从纯手工制作到半机械化生产,石磊夫妻俩茶干小作坊从濒临倒闭到年纯收入30多万元。他们家还连续两年被评为“脱贫致富光荣户”。用石磊的话讲,没有政府就没有他家的今天。
现如今,石磊凭借巧手和魄力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他的心里有着扩大这家加工小作坊规模的一个长远规划。由于引入现代化生产营销模式,茶干的产量和品质有了飞跃地提升,产品供不应求,石磊打算把茶干小作坊规模再扩大一些,把村子里几个还未就业困难的人雇过来,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今年38岁的明因寺村民严昌秀就是石磊带动奔小康的其中之一。严昌秀说:“家里孩子上小学,我要照顾小孩没法外出打工,在石磊这里做工很好,离家近,收入稳定,还能方便照顾家里,挺好的!”
不仅如此,石磊正积极与街道和桥林分局沟通、咨询成立桥林茶干协会相关事宜,欲以自身经验为模板,帮助当地茶干手艺人走出困境,大家扭成一股绳,有劲儿一处使,做强做大做响桥林茶干的品牌号召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用茶干铺出桥林人自己的小康之路。
像石磊这样拥有自主品牌的本土商户在桥林有4家,拥有知识产权的商户1家,桥林分局正在帮助街道申请注册“桥林老味”商标。浦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桥林分局深挖地方经济和文化特色,通过行业龙头带动,产业同盟联动和个体户自身发展的模式,激发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为群众走上小康之路铺下殷实的基础。(王迎)
编辑: 巩晓旭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