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利,男,1995年7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瑞安人。2011年9月,杨荣利入读于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学习汽车维修与检测,2016年9月留校任教。2014年荣获全国交通院校师生技能竞赛检测项目个人一等奖,2015年荣获南京市技能状元大赛一等奖,2016年入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2020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汽车维修(国赛)项目金牌。
用“匠”的精神磨砺技能
杨荣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喜欢动手操作,摆弄各种工具零件。中考后,他的父母希望发挥孩子在动手方面的特长,为他报考技工学校。而他也本着一颗奋斗的心,选择将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作为实现梦想的起跑线。谈起杨荣利,他当时的班主任回忆道:“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有一种超越年龄的稳重和成熟。”在校期间,杨荣利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到一辆普通轿车是由两万多个零件、数个系统组成,每个部分都有数十种巧妙的维修方法,他不禁感叹汽车的构造充满奥秘,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驱动着这个不满18岁的男孩子在学习路上不断探索、一往无前。
杨荣利脾气倔强,能坚持,训练时磕磕碰碰出血流汗从来不叫苦,所以他很快脱颖而出进入学校集训队。集训队的训练非常艰辛,尤其发动机拆装是个体力活,杨荣利有时候连续拆装几个小时,胳膊疼到抬不起来,只能用冰袋冷敷来缓解;天气最热的时候,他的实训服每天要被汗水浸透树十次;为了提高对发动机的熟悉程度,提升操作速度和准确性,指导老师给他进行蒙眼训练,杨荣利总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整个发动机的拆装过程。在杨荣利看来,学好汽车维修,就是要做一名合格的“汽车医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吃苦,能坚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技到病除”。一学期下来,杨荣利做的实训笔记就有厚厚几本,这种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的。每当累了,想放弃了,杨荣利都会在学院的运动场上跑步,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后,这个大男孩又会精力十足地回到了实训基地,继续学习训练。
用“闯”的姿态驰骋赛场
如果说之前学习吃的苦、受的累是一场持久战,那么在备战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集训的日子则是一场激战。2020年6月份,杨荣利在接到江苏省第五届技能状元大赛和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后,立即投入到“魔鬼训练营”。暑假开始没有休息一天,每天高强度训练,从早上六点的体能训练到凌晨两三点的技能强化,日复一日,最终杨荣利过关斩将,力克强敌,代表江苏省备战国赛。国赛的相关文件提前一个月公布,公布车型多达4种,要在短时间内去熟悉各个车型的维修手册和电路图是最大的难题。
在巨大的压力下,杨荣利为自己制定了赛前计划,从早6点到凌晨,反复熟悉维修手册和电路图,苦练操作,遇到不会的难题及时向教练请教。累了就靠在汽车椅背上打个盹,即使吃饭也是短暂的五分钟,接着就是继续训练。在国赛前最“疯狂”的日子,杨荣利满脑子都是电路图和各种零件,做梦都在实训操作。一切准备就绪,杨荣利迈向国赛赛场。虽然信心十足,但当看到赛程时,也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比赛共三天时间,分4个大模块和7个小模块,强度之大前所未有。本次比赛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技能,还有心理素质、体能和顽强的意志。在第一天机械拆装测量项目中,涉及的零部件高达上百个,对选手的要求极高,在拆装过程中,杨荣利右手开始抽筋,当时心里很慌,赶紧先放慢速度,迅速调整过来,调整好心态,最终还是按照维修手册的要求完成了发动机的所有安装。最终,杨荣利凭借扎实的技术技能、过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克服各种困难,夺得了汽车维修(国赛)项目金牌。
用“和”的力量确保成功
拿到国赛的金牌,杨荣利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感谢指导老师,感谢技术团队,你们辛苦了。”因为,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每一名参赛选手背后,都有整个团队的鼎力支持。这其中有技能大师、技术骨干、教学名师,他们为年轻人成长贡献出了自己的“肩膀”和智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备战要求,“真实场景模拟”的训练方式,确保了选手在赛场上行云流水般地完成各项操作比赛。这其中不仅有艰辛的实地训练,也有针对性的心理、意志、体能训练,促进选手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使年轻小匠在中国舞台上展现出自信、热情的风貌。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这是杨荣利时常勉励自己的话。如今的杨荣利更加成熟自信,凭借着不断进取的精神、自身技术过硬的优势以及对技工教育的热爱,我们有理由相信杨荣利一定会书写属于他自己的青春华章!
编辑: 李嘉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