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关公大意失荆州”,今有“荆州大意失关公”。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批评的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日前开始拆卸转移。这座建成于2016年的关公雕像,高达57.3米,建成花了1.729亿元,拆卸转移还需花费1.55亿元。算下来,3亿多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其实,一直以来,为历史名人立像、打造旅游景点吸引游客,是不少地方的惯用做法。荆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关公有着很深的渊源,想给关公立像,以关公文化吸引八方来客本无可厚非。可雕像立在哪里、怎么立,要符合古城保护规划,都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审慎决策。
然而,复盘巨型关公雕像建设的整个过程,一开始就“带病”而建,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盲目追求“大”和“高”。为了追求所谓的“打破吉尼斯纪录”,追求所谓的“全球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刻意追求雕像的体量,结果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关规定,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古城风貌。比如,未批先建。在没有获得审批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在雕像长达两年的建设期间,始终不闻不问,在项目建成后认定其为违建……看似“高大上”的巨型雕像,既没有起到文化宣传推广效益,反而损害了荆州的城市形象。3亿多元的巨额数字,更是为劳民伤财写下沉痛的注脚,再次警醒人们,“带病而建”“未批先建”的代价到底有多大。
“雕像的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荆州市委主要领导在该市日前召开的 “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暨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大研讨主题活动工作会议上再次提起“关公雕像”事件。“每一块铜片,都是一记耳光”,这一反思沉痛而深刻,值得人们记取。
去年10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点名通报后,巨型关公雕像是拆还是不拆,是拆除还是转移,人们有过争论。有人提出,既然拆除费用如此高昂,是不是可以留下它,作为“耻辱柱”警示后人?因为一旦雕像被移走,风过无痕,人们可能会慢慢遗忘。如今,根据当地整改规划,雕像将被迁址到荆州市西北城郊的点将台。虽然移址重建又花费重金,但这样做恐怕很有必要。1998年,《南风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标致·乙烯纪念碑》。文章说,曾经是广州“特一号”工程的广州乙烯在投资80亿元、试产仅3个月后即宣告停产;标致汽车在吞噬120亿元投资后,宣告投资失败,寿终正寝。为了深刻反省这两起事件的教训,作者建议建一座标致·乙烯纪念碑和一座博物馆,让它们记下这座城市的耻辱,而且每年都补充上那些不讲科学、 不讲理性、不负责任、不顾客观规律的失败案例。
这篇文章催人深思。相较于把关公雕像简单地拆除销毁,异地重建其实意义更大。一方面,异地重建可以“废物利用”,避免了浪费;另一方面,重建后关公雕像,就是一座有形的“纪念碑”。如果我们能够从它身上学到如何科学审慎决策,学到如何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学到实事求是、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打破纪录”“全球最高”,学到在建设之前多征求专家、百姓的意见,那么,这样的重建就很有价值。从被拆走的关公雕像上,留下了教训和反思,留下可供他人借鉴的东西。这,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杨丽)
编辑: 袁媛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