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虚拟主播播报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等地推行的垃圾分类新举措吸引了全国关注,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也是一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难事。抓好“垃圾分类”工作,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树立绿色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总量,把“疯涨的垃圾”降下来。
我国每年垃圾生产量巨大。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垃圾累计堆存量已经达到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近年来平均年增长速度4.8%,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困境。大量垃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危害。采用露天堆放和填埋等方式处理垃圾,既容易造成污染,也容易浪费资源。推进垃圾分类,让一部分垃圾用于焚烧发电和分解积肥,另一部分用于回收循环再利用,把垃圾变成资源,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然而,解决“垃圾围城”问题,一方面要推进垃圾分类,另一方面还需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当然是好的,是需要的,但是,再怎么分类,也还有一部分垃圾需要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处理,依然会造成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等问题。相反,如果能够从源头上加以整治,在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就提前给垃圾“瘦瘦身”“减减肥”,垃圾的总量就会大大减少,后期垃圾分类的负担、垃圾处理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从源头上把“疯涨的垃圾”降下来,是从根本上减少垃圾量的有效方式。
源头减量,意味着整个生产链的改变。最近,有报道称不少人点外卖时备注“少点汤”,无需餐具;买奶茶时珍珠只要十颗,这些都说明,源头减量,可以从有意识地按量点餐开始。减少生活中垃圾的生产量,要从减少不必要的“无用”开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品质低、寿命短的产品,培养旧物回收利用的习惯,有意识地视需而取、物尽其用。当然,垃圾减量不仅要求个人力行“低碳”的生活方式,还需要处于生产链前端的生产、运输企业具有协调一致的环保理念。比如,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应考虑废弃后有用材料回收利用的问题,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使用环境友好的材料、采用绿色包装、摒弃过度包装等方式从源头削减垃圾等等。又如,在运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包装共享的方式,鼓励人们将用过的包装投入共享站,以便重复利用。
事实上,一些国家在推进垃圾减量化方面,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比如,加拿大曾规定,一户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上限为每周6袋;日本规定实施垃圾收费制度,倡导极简生活;德国一直推动并实施循环经济理念,提出了生产者责任制。瑞典、瑞士等国家也严格执行垃圾管理制度,垃圾产量甚至出现过负增长。就我国来说,前段时间,上海市正式公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促进源头减量”纳入规定,不少条款也让人眼前一亮,如旅馆不得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提供免费的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等等。这些措施一旦执行到位,垃圾以加速度状态“疯涨”的局面就能得到抑制。
垃圾减量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同时,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效率,一起为城市的美好生活出一份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期待。我们相信,只要垃圾生产链的每一环节都能做到“减量”,就能让“疯涨的垃圾”降下来,让城市“轻”起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交汇点记者 魏晓敏
编辑: 杨丽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