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叶兆言、赵本夫、毕光明、储福金、岳红……群贤毕至,文采风流。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文学院、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钟山》杂志社、《花城》杂志社联合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重唱诗社、南京大学凝眸文学社承办的“5·20南京大学校友小说创作研讨会”5月19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南大系作家”及校内外的文学爱好者欢聚一堂,从“寻根·求实·追梦”三个角度出发,考察小说百年发展的历史,探讨当下小说创作之惑、梳理南大校友小说创作成就。
南京大学文学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众多著名学者和名流大家都曾在这里执教,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近几十年来,从南大文学院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在江苏乃至全国文坛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南大系作家”。“今年已经是我们连续四年把文学院的校友请回家,这次‘寻根之旅’既是让大家回来检阅我们的文学成果,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在致辞中说道。徐兴无从文学的角度解读了本次论坛的三个关键词“寻根·求实·追梦”,他认为作家们重返母校,回到自己的文学之路的起点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把自己的理论和反思反哺母校,意为“寻根”;“求真”是要求作家要扎根大地、扎根人民,培养自己的思辨力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反思一切。“追梦”则是把人们的“白日梦”写出来,“作家应该代整个人类写好白日梦,写出他们已有的梦,也要写出他们想做的梦。”
校友作家代表赵本夫是南大作家班的第一期学员,他深情回忆了1984年起在南大学习的经历,在他看来,决定一个作家精神风貌的是文化土壤,南大校友作家正是在南大这片土壤上成长起来,从而使江苏的文学氛围更加浓厚。赵本夫在写作中一直追求写出中国气派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他认为一个作家在创作中保持独立意识和自由的灵魂,避免“文化全球化”,是必须清醒面对的问题。“如果文化交流的结果最终都导致同质化,这个世界会索然无味。东方哲学的包容和神秘是独有的,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当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周游列国,阅尽人间的春色之后,想到的应该是‘回家’。”
“我的‘根’在南大,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今天。”著名作家叶兆言与南京大学颇有渊源,1978年他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怀揣着一个文学梦,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如今,他的女儿叶子也在这里执教。在发言中,叶兆言对“大学中文系究竟能不能培养作家”提出自己的见解,“放眼世界,如今绝大多数的年轻优秀作家都是大学培养的,大学即便不是有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多的作家会从大学源源不断地走出来。”他认为应该大力培养文化人才,尽快完成从“大学出作家”向“大学出好作家”的转变。
之后研讨会分两组进行,分为“寻根与追梦:南大校友小说家创作谈专场”与“求实与鼎新:南大校友小说创作评论专场”,嘉宾与校友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文学之路、抒怀人生感悟。作家岳红以《<不能说出来>的痛与悟》为题,从个人生活、创作和信仰的角度,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力量与作家的精神力量之间密不可分,让在场的人领悟到每一个坚韧的人物形象背后都有一个内在强大的作者;姚苏平立足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从儿童文学刊物、儿童文学评奖等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江苏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和评论;陈进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百年来南京作家的区域流动与审美倾向,他认为这些作家在精神气质、审美取向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趋同性,进而呼唤“南京大学作家群”;刘阳扬从个人叙事和历史叙事交织融合的角度对叶兆言的小说《刻骨铭心》进行了探讨;陶赋雯以毕飞宇小说《推拿》的多栖改编为样本,解读影戏改编的共赢与缺失。还有的嘉宾关注了写作与文学教育。童立平主张回归文学的本质,希望对文学的表达更接地气。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两场特别活动,根据赵本夫《天下无贼》和叶兆言《花影》改编的戏剧《大剧作家:纸上传奇》的专场演出和“2019·南京大学小说之夜”分别上演。
交汇点记者 王慧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