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认识伦敦,如何认识巴黎?提到这些城市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关于它们的文艺作品。文艺如此深刻地塑造着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南京书写’中展现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质,生产出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文艺精品,就成了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1月30日,在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城市文化与南京书写——“南京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上,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的一番开场白,精准地切中了这场研讨的意义。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面对早已被反复吟咏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博爱之都”“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我辈”如何自出机杼、彰显时代视野?来自省内各文艺领域的十多位知名专家于真诚的探讨与反思中,碰撞着观点的火花。
“南京书写”
诸多作品可圈可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设立于此。中国第一篇文学理论文章《文赋》、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等均诞生在南京,南京文脉持续绵延长达1800年。”说起南京文脉,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纪增龙言语之间充满自豪。诸多“第一”之外,李白、王安石、陆游、萨都剌、张孝祥、袁枚、孔尚任、吴敬梓、李渔、曹雪芹等大家也在南京留下了不少名篇、名著。
“复盘”近年来的“南京书写”,值得一提的作品同样不少。文学领域,儿童图书《因为爸爸》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南京传》不仅写出了他眼中的南京,也借由南京这扇窗户打开中国历史。戏剧领域,由南京市话剧团创演的话剧《雨花台》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此外还有歌剧《郑和》《拉贝日记》,话剧《杨仁山》《行知先生》《鸽子》,京剧《大明城墙》《梅园往事》《鉴证》,昆曲《1699桃花扇》《世说新语》,越剧《桃花扇》《乌衣巷》《凤凰台》等优秀剧目,金陵戏剧百花园里群芳争艳、姹紫嫣红。
南京题材影视剧中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作品,如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南京浩劫》《拉贝日记》《南京1937》等,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纪录片《见证南京大屠杀》,获第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电视连续剧《于无声处》,和以上世纪40年代南京为背景展开讲述的电影《建国大业》等。音乐、舞蹈作品中亦不乏优秀之作: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蹈《雨花石的等待》,南京大屠杀题材舞剧《记忆深处》,根据南京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剧《青衣》,获第七届华东专业舞蹈展评组委会大奖的舞蹈《梧桐的记忆》等等。
“六朝”“苦难”等标签外
如何“再发现”南京
然而,近年来“南京书写”的不足之处同样显而易见。研讨会上,不同领域的专家纷纷指出了南京题材文艺创作在几个主题上的高度集聚,以至于汪政感慨,“六朝脂粉”和“苦难之城”几乎成了南京标签的AB面,令他感到不适:“应谨防我们的每一次书写都变成对南京文化的窄化。”
如何“再发现”南京?城市的内涵无外乎其历史记忆、现实空间、文化特征等几个方面,就历史书写来说,凤凰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认为,南京值得关注的历史节点、人物事件仍有很多:“陈武帝陈霸先一介布衣,纵横岭南,开疆拓土,堪称英主;南宋偏安,岳飞在牛首山、南京龙湾大战金军,气壮山河;朱元璋与他的亲密战友徐达、常遇春等以南京为依凭,驱除残元,统一华夏,堪可大书特书;明清交替,多少江南士子保全气节,头颅掷处血斑斑;辛亥革命,江南骚动,南京一度成为混战中心……面对南京丰厚的历史,我们应该有更宏阔的历史思维,来审视过往,提炼精神,鼓舞未来。”
如何展现奋进中充满活力的新南京,也许是更为迫切的话题。在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看来,“对南京来说,注重日常美学,发掘人、城市、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讲述有温度、有意思的世俗南京故事,也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根据南京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推拿》正是展示日常美学的作品,而2001年由南京电视台热播的中国第一部聚焦家暴的荧屏作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则显示了一种别出机杼的观察生活、思索问题的视角。”
一如汪政所言,“南京书写”最重要的是写出南京的风格、味道、文化质地,王振羽认为,当下诸多创作者恰恰是在把握城市本质上陷入了失语状态。“我们如何通过种种书写,打造独特的南京面孔、南京身份?在和南京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说,“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南京的历史文化如何体现于其现代化进程之中?又如何与现代文化相依相生?这完全可以作为辨识南京面孔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打造精品
需要视野、匠心、统筹、梳理
“南京书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话题,不同艺术门类亦面临着不同的现实。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常务副院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许薇注意到,尽管江苏也有如《雨花石的等待》这样的舞蹈精品,但江苏在剧目推广上做得远远不够:“上海歌舞团的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出超过百场。江苏舞蹈界应该在创作生产体系、扶持激励体系、传播推广体系、人才队伍体系、品牌平台体系等方面统筹发力,一揽子打造文艺精品创作的生态系统。”
红色文化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周安华看来,一些立足南京红色文化的影视剧作品在审美和表达上仍然比较陈旧。此外,片中配合着南京城市画面响起的河北民间小戏《小放牛》,也运用得很不恰当,整部作品在艺术打磨上显然缺乏耐心。对此王振羽认为,“南京书写”不该是应景式的急就章、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而是深刻含蓄、厚积薄发的水到渠成。
对于南京云锦这样的本土非遗来说,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季中扬认为,著名云锦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代表性传承人金文大师,既创作了一系列取材于传统祥瑞图案、又在范式上推陈出新的云锦作品,也有《汤莎会》这样在他看来并不适于用云锦来表现的作品,可见创新要守“法”有“度”。
如何更好地讲好南京故事、传播南京声音,南京大学教授康尔建议,此刻不妨回过头来对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做一个细致的梳理:“对于南京的文化特征、精神风貌,应有更精准的归纳与提炼;对于南京的文化资源、历史瑰宝,应有更全面的调研与整理;对于南京标志性的历史名人、重大事件,应有更系统的开发与展呈;对于地域特征鲜明的非遗项目、民间文化,应有更有效的传承、发展与推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作资源与灵感。”
交汇点记者 傅秋源 冯圆芳
编辑: 傅秋源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