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月18日,南京博物院联合国内多家博物馆举办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3楼11号展厅开幕。
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百家争鸣、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和“民族融合、丝路通途”四个单元,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交流融合等方面全面展示春秋到秦汉的历史面貌。展览包含南京博物院在内的九家单位的约300件(组)文物,其中不乏教科书级历史见证物,如秦兵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饰、错银铜双翼神兽等。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大文明从分散、零星走向统一,而从春秋到秦汉,文明通过融合最终合成一体,也就反映了本次展览的主题‘融·合’。”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锋介绍,从春秋到秦汉的融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疆域,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因此这段历史的重现极为重要。
诸侯用九鼎八簋,礼崩乐坏
鼎,最早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也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双耳,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张学锋介绍,把大小不同的鼎排成一列,叫作列鼎,和鼎相配的是簋,鼎为单数,簋为双数,簋比鼎少一个。按照周代的制度,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九鼎八簋。而这套1996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郑国祭祀遗址,包括9件螭纹青铜鼎和8件窃曲纹铜簋,为分封的诸侯之一郑国国君使用。僭越使用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张学锋认为该文物的借展对我们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战国双翼神兽,融通东西
在展馆内,来自河北博物院的错银铜双翼神兽通体错银,身躯为卷云纹,背部为对称鸟纹,兽翼为长羽纹;神兽曲颈昂首,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神态飘逸,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神兽底部所铸13字铭文:“十四祀,左使库,啬夫孙固,工隰,冢”,明确了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也表明其属中山国的身份。该展品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为镇器或陈设品。中山国位于燕、赵两国之间,是十二诸侯强国中唯一由游牧民族——鲜虞族建立起来的国家,牧业与农业并重,手工业尤其发达。其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制品在数量、造型和工艺上都表现出极高的水平;其出土青铜器具有北方民族造型风格,错金银工艺十分精湛。“双翼神兽生飞翼,能与天地一点通”,有人说它是风神“飞廉”,寄托了古中山国人渴望灵动、腾飞的理想。“该展品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体现,文明是通过不断的交流向前发展的。” 张学锋说。
秦兵马俑,曾身披彩衣
展厅内两个来自陕西秦陵的兵马俑吸引了记者的视线,一是站姿的铠甲武士俑,一为跪射武士俑。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本次展览内容设计者陈刚介绍,该展柜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特意使用低反玻璃,观众可以直接用手机进行拍摄,真正实现了和兵马俑的“近距离接触”。
“这一组兵马俑是一个典型的组合,” 陈刚说,站姿和跪姿的有机组合,也体现了秦人的军事观和生死观。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跪射武士俑束发并挽成偏斜的发髻,发髻处带有淡红色,铠甲武士俑穿交领右衽长衣,外披铠甲,腹部处也呈淡红色。“兵马俑刚出土是五颜六色的,这次选取的一组展品也带有一定颜色。”陈刚说,我们希望打破观众对兵马俑的传统印象,兵马俑是有颜色的,此次选用的兵马俑也是当中的精品。陈刚还给记者分享了这组兵马俑的组装过程,“运输组装都很困难,组装耗费整整一天时间” 。
王子午鼎,大鼎有细腰
历史上素有楚王好细腰的典故,而展厅内的王子午鼎也独具楚国风格。王子午是秦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王子午鼎侈口,束腰,平底,兽首蹄足;器表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鳞纹;器身的六条龙形怪兽为失蜡法铸成,昂首卷尾,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其鸟篆铭文书体纤秀俊美,有明确的人名和纪年,是研究楚文化的宝贵资料;其精美合度的造型,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饰,不仅体现了主人显赫的地位,也昭示着楚国饮马黄河的雄浑气魄。
据了解,王子午鼎于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共一套七件,形制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高约68厘米,重约110千克,最小的高约61厘米,重约80千克,此为其中一件。从器内壁及底部的14行84字鸟篆铭文看,此鼎为王子午自铸,以祭先祖,以行盟祀,以勉后人。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南京博物院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八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特展,此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17日。
文图 交汇点实习生 周永金
视频 交汇点记者高鑫 实习生王瑞枫
编辑: 王宏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