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流行天王周杰伦被质疑“数据差”,他的“中老年粉”于是掀起了一阵为偶像而战的“打榜热”,并将比拼的矛头对准了超级流量明星蔡徐坤。那么,“流行”和“热度”两个术语有区别吗?在第二届江苏(南京)版权贸易博览会期间举办的紫金山网络文学版权开发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高寒凝提出了这个问题,她希望借助第这两个术语的辨别,打开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产和IP运营的逻辑。
高寒凝认为,所谓“流行”是指大众流行文化领域的顶级从业者及其作品所引起的潮流,要形成这样的潮流,必须有明确的创作者,并形成风格化的艺术人格,且与艺术史脉络有一定程度的呼应。
作为一位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具有革命性和指标性的原创歌手,周杰伦把中国本土文化和R&B音乐相结合,将R&B这种音乐形态完全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曲原创人在华人音乐界的地位,他突破亚洲音乐原有的主题和形式,创造出了多变的歌曲风格,在流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周杰伦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流行”。
“热度”一词常常和流量相关,它是全体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与言论经过大数据分析之后形成的榜单或图表,它不指向也不来自任何一个创作者;处于热度中心的个体或事件,并不是热度的来源,只是热度的临时附着点。因此,作品寥寥的蔡徐坤只能称为有“热度”,却不能称为“流行”,因其背后并不存在扎实的内容支撑。
“流行”与“热度”两个词语,也和网络文学发展的脉络深层相关。高寒凝介绍,网络文学20年来的发展大致走过了四个历史阶段——
1998~2002年,称为史前时期,这一时期互联网开始在中国普及。安妮宝贝、宁财神、今何在、江南、沧月等网络作家开始了业余、免费的写作;
2003~2008年,草创时期,网文付费阅读制度建立,出现了一批商业文学网站,网络文学职业写作出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诛仙》《步步惊心》《甄嬛传》等成功的网文作品;
2009~2013年,网络文学的积累时期,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网文打赏制度确立,移动阅读成为用户消费网文的主要形式;
2014~至今,网络文学步入IP时代,这一时代的来临以大数据的技术成熟,以及互联网资本(如阿里、腾讯)进军文化创意产业为重要背景。
那么,什么是IP?高寒凝介绍,在遵循互联网行业运营逻辑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算法对各种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估,其中新媒体数据表现格外突出的,会被互联网资本判定具有跨平台改编的能力,这类作品,才能称为IP。
“因此,网络文学在IP时代迎来了最深刻的转型。旧的文艺生产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作者——作品’的意义,在大数据算法的运转之下被抽空了。”高寒凝说。
事实上,网络文学的IP化转向,确实造成了网络文学的浮躁倾向。曾有文学批评家悲叹:当我们在谈论文学时,网络文学作家却在谈论IP。
那么,IP时代的网络文学,是否意味着只需要关注数据、热度,而置文学、内容、价值于不顾呢?
显然不是。事实上,IP时代仍然遵循内容为王的准则。正如“坤伦决”正酣时,网友们所调侃的,“杰伦不用数据吧,他用作品就打死你了”,而周杰伦粉丝们最终将偶像送上微博流量榜首也充分说明,只有拥有好的内容,才能带来持久且有生命力的流量。
当然,另一方面,优质内容同样离不开大数据算法等科技的助力,这也正是《长安十二时辰》等影视剧火爆的成功经验: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来选角、剧本、配乐,往往更能精准get观众需求。譬如,雷佳音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演技爆棚圈粉无数,据导演曹盾透露,之所以选择雷佳音出演张小敬,就是得益于优酷的大数据选角建议,结合主演各维度标签进行对比,抓取的雷佳音标签包括“硬汉”“吃货”“亦庄亦谐”等,与张小敬这个角色的契合度很高。可见,好的内容+精确的大数据算法,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做到既“流行”,又有“热度”。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于锋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