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过处,竹皮轻起,刻痕流转。他面前的案头上,一块琥珀底色、黄白图案的竹屏,青山隐隐,云水依依,沉静而温润……”在新书《念物记——扬州手艺人》(江苏人民出版社)中,作者梅静这样描绘工作中的扬州竹刻艺术家尤子玉。
历时四年,作者采访了23个扬州手艺项目,用文字真实记录下扬州手艺人的传承与坚守,扬州手工艺的绚丽与多姿。
田野调查,探访23个手艺项目
“业余时间读些旧书、逛逛老物市场、结交有趣的手艺人,是我的爱好。”身为扬州本土作家,梅静一直对这座古城深厚的手工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2015年,应一家杂志社之邀,她撰写了一篇有关扬州古籍版片保护的文章。“在那之前,我对扬州古籍刻印并没有深入了解,那一次的采访写作,使我真切地走近了这一古老技艺。”
在这篇《素笺不言,雕文有声》中,梅静回溯了扬州雕版印刷的悠久历史,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十多万片古籍版片在扬州经历的劫后重生。最令她感动的,是陈义时、芮名扬、李江民、侯桂林等雕版印刷的传承人们。在电子化阅读已日益普及的今天,他们依然寂寞地坚守着古老的技艺,写样、刻版、刷印、装订……千年历史的雕版刻印在他们手中焕发出青春,并传递给下一代工匠。
《素笺不言,雕文有声》发表后,梅静开始了“寻访扬州手艺人”的写作计划。“我本打算用两年时间,采访20个左右的手艺项目。”但开始后,梅静发现,这个计划并不现实。
扬州自古繁荣富庶,早在唐代,“扬一益二”的扬州就拥有名满天下的手工业。清代,盐商们风雅精致的生活追求吸引各地工匠纷至沓来,“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时至今日,尽管经受了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扬州手工艺依然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品种。同时,每一门手艺都凝聚着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不深入研究,不掌握专业知识,就无法与手艺人展开对话。
经过反复遴选,梅静选定23个手艺项目,她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采访手艺人,观察他们的技艺流程,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讲述晦涩难懂的手工技艺。这样的写作变成了“文火细煨”,每年只能完成四五篇,待到写完23个手艺项目,结集成这本“念物记”,时间已过去整整四年。
寻常烟火,民间手艺人也值得记录
显微镜式的写作,使得扬州2500多年的灿烂文化和精湛的手工艺,如同长卷画轴一样徐徐展开。国家级雕版大师陈义时、扬州漆器大师张来喜、扬州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毅进、漆砂砚大师赵如柏、古琴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维衡……《念物记——扬州手艺人》中,梅静用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一位又一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带引读者去感知工艺美术大师们的机巧匠心。
“对我来说。每一次与艺人的对话,仿佛一次灵魂的洗礼,让我懂得什么是心中有念,什么是秉烛前行。”梅静还走出扬州,从更深远的视角来观察扬州非遗。绒花是扬州和南京共同申报的省级非遗项目,采访完扬州绒花艺人杨家惠后,梅静前往南京,在和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的交流中,挖掘两地绒花技艺的渊源和联系。
做盘扣、扎龙灯、手工布鞋、制作毛笔……众多手艺植根于民间,虽没有非遗的“名头”,却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手艺人也成为梅静寻访的对象。
在红园市场,她找到了扬州唯一的毛笔摊子。摊主梅广才77岁了,做毛笔超过半个世纪。在他的手中,一支毛笔的诞生,要经历选料、揪尾、配笔杆、粘笔头、修笔、刻字等120多道工序。
在旌忠寺社区,她拜访了做盘扣的卞秀芳。盘扣是中式服装上显眼的设计元素,在做盘扣六十年的卞秀芳手中,简单的布料能变化出葫芦扣、琵琶扣、葡萄扣、三盘扣、如意扣、一字扣等各种花样,令人眼花缭乱。
“在喧哗尘世中寂寞坚守,民间手艺人虽没有耀眼头衔,但技艺却同样高超。”在梅静看来,默默传承民间技艺的手艺人同样值得记录,他们的技艺也亟需有效传承。
后继有人,延续鲜活的造物文脉
“根,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四年多的采访中,很多艺人都对梅静说过这句话。“这‘根’,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造物技艺,更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真诚尊重。在工业化生产的浪潮中,它不可避免地被日趋边缘,但愈显珍贵。”梅静说。
令人欣喜的是,在扬州,传承古老技艺的,已不仅仅是皓首匠人,更有新生力量的加入。在“念物记”中,我们可以看到,25岁的姚文俊醉心于扬派书画装裱工艺,在反复的揭裱、接补中书写着“水墨青春”;我们还能跟随着梅静的文字,去逛一逛皮市街的“边城书店”。店主是三十出头的小伙子王军,不但爱读古籍,更爱修复古籍。王军的坚守让梅静为之感动,她写道:“房子老旧,冬天,人在屋里站一会儿,脚板就会变得冰凉。但王军在这里修书、做书,一待就是一整天,却从没说过一个‘苦’字。”
从雕版印刷到剔红漆艺,从扬派盆景到金银细工,从脚上的布鞋到元宵节的花灯,梅静笔下的扬州手艺,如同土地上长出来的庄稼,鲜活而富有韧性。
越是地方的,才越是世界的,在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看来,从扬州手艺曾经的辉煌、面临的挑战、有识之士对它的扶持和拯救,其他地区都可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念物记”虽然只是一个城市的手艺故事,但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交汇点记者 于锋
编辑: 陈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
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