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玄奘法师是卓异的存在。这位堪以国号命名的高僧,生前以“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信念,求取真经,利导众生,赢得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的崇高赞誉。其身后则进入文学家的笔下,化身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徒弟们的“师父”,但书中唐僧往往胆怯懦弱、不辨贤愚,让人很难再起崇敬之情。千百年来,历史上的唐僧多隐身于历史文献、高头讲章,神话中的唐僧虽乘着文学的翅膀走近千家万户,却争议不断,一代圣僧的真实面目就这样模糊难辨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僧究竟是何形象?他从出身、出家到取经、弘法的过程如何?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冯保善教授的《玄奘:丝路上的取经人》,便是给唐僧正本清源,还原其本来面目的著作。
本书立意颇高,既拨清历史的层层迷雾,重返历史现场,又与我国当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伟大倡议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正如冯教授所言,玄奘乃“‘丝路’文化史上坐标式的人物”。所以,“丝路上的取经人”这一书名的选取,便是将玄奘置于博大精深的“丝路”文化场域中来观照的,注重发掘玄奘“丝路取经”这一壮举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取经人”这一称呼极为恰切,浓缩了本书的又一特色——对唐僧做一次从神话到历史的人性还原,将其作为一位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来描绘和认知,展现了玄奘从一位普通人成长为得道圣僧的心路历程,丝丝入扣。有了这两点,本书便可融汇历史与现实,贯通博大的文化与真切的个人,厚重而又鲜活。
此外,本书在体例上保持了史传特色,从“楔子”到“生前身后名”共十五章,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一代高僧波澜壮阔的一生。玄奘法师享寿六十五载,取经前后十九年,所历事件无数,所历国家数十个,而且多是异域邦国,有的在历史上仅昙花一现,但作者对上述信息均作了详细考证,一时一地,均准确无误,可见作者深厚的考证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是这一努力,使得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扎实的学术力作。
扎实的历史文献,为更鲜活地讲述玄奘的取经故事提供了基础,尤其是文学笔法的精妙使用成为本书又一亮色。作为一位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人物,且有十多年孤身前往异国他乡,大量历史场景和生活细节并未被记录,这便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作者便在此处着墨颇多,合情合理而又真切动人地还原了诸多场景。历史文献与文学想象的巧妙融合,极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也更好地塑造了玄奘的形象。比如,第六章记述石磐陀离去后,玄奘孤身面对茫茫戈壁,偶遇海市蜃楼的奇景,“数不尽的裘褐驼马、猎猎旌旗,不断迷离恍惚地变幻着。远观赫然,将到近处,反倒稀微模糊了。”作者用近乎散文的语言,大胆而又细腻的想象,描绘着西行路上的风景,起到了绝妙地渲染气氛的作用,极大地化解了历史文献可能带来的枯燥,全书为之增色。
为了增强全书的趣味性,作者还在许多玄奘的重要人生节点,适时引入《西游记》小说中的情节,历史与文学互证,在同异之辨中,尽显历史的真实、曲折,与文学的奇幻、浪漫。比如第九章“大难不死”,详细记述了历史上玄奘在印度阿逾陀国观礼圣迹后,于恒河上遭遇盗匪,险些丧命,终将盗匪感化的真实故事。紧接着,作者便指出其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车迟国和通天河所遭遇的劫难相似,并引入小说相关段落进行对读,趣味盎然。这既让读者一窥取经故事的演变轨迹,也愈加凸显玄奘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如何在历次遇险中愈加坚定取经信念的过程,人物形象更加血肉饱满。
最后,本书对玄奘取经过程中涉及的佛学智慧和教义,也择要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引领读者进入佛教文化的语境,从而更好地理解玄奘取经的精神动因,较好地解决了取经故事传播过程中的难点。书中第五章的“求法缘起”,便对当时“小乘法义”和“大乘法义”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辨析,从而自然得出当时佛教教派对立,教义分殊,令人“难辨真赝,一无是从”的窘境。而这正是玄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心求取真经、悟透佛理的根源,令人豁然开朗。
综上所述,《玄奘:丝路上的取经人》是一部全方位展示圣僧玄奘光辉一生的佳作,融严谨的历史文献,曲折动人的故事讲述,博大深沉的文化情怀于一炉。再加上丰富的资料插图,明白晓畅的文字叙述,该书可谓雅俗共赏,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走近唐僧的文化之门。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今天,玄奘,这位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和平使者,必将以其强大的人格魅力与崇高的人生境界,鼓舞我们继续踏上新时代的丝绸之路,这当是该书的现实意义。
王岩(文学博士)
编辑: 于锋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