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又名启东市蓝印花布艺术馆)正式开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来贺信,著名文化学者、文旅部非遗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更是写来贺信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冯骥才先生对蓝印花布的发展、传承十分关心,2006年南通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吴元新先生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201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在南通大学成立,2017年在中国民协的支持下,在冯骥才主席、潘鲁生主席、邱运华书记的关心下,“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被列入中国民间文艺抢救保护工程项目,计划用十年时间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蓝印花布抢救保护起来,收集出版成册,构建起一套(20卷)完整的全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作为示范卷即将出版。2020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陶小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任建新出席了“中国蓝印花布长三角巡展”开幕式,并参加了“心手相承 —— 中国蓝印花布传承保护与生活美学研讨会”。如今,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落地启东,体现出启东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冯骥才先生也传达了对启东人民更好地传承蓝印花布的美好希冀。
蓝印花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以朴素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启东民间艺人利用身边的材料与工具,染出吉祥幸福的蓝印花,美化了千千万万启东百姓的生活。蓝印花布与启东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身上穿的、头上戴的,生活中的被面、包袱布等都是由蓝印花布制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启东作为我国蓝印花布主要的产地,在出口创汇中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蓝印花布上的图案也颇有讲究,“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状元及第”……蓝印花布上的每幅图案都寄寓着启东百姓们的美好理想与祝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印花布逐渐被人们遗忘,而启东蓝印花布艺术馆则将这项传统艺术再次带回启东大众的视野,向大众呈现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传统工艺流程等。
艺术馆中蓝印花布展品共300多件,均是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捐赠。吴元新16岁进入启东蓝印花布印染厂,作为一直为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而奔波的吴元新,为使启东家乡百姓能看到丰富多彩的蓝印花布,了解其历史、工艺和吉祥图案,从自己收藏的5万多件展品中挑选出最优秀的300多件捐赠出来,是为了回报家乡启东,为家乡传统文化增添异彩。“我希望能让家乡人民看到祖先留下的最优秀的蓝印花布传统制品,并且一代代保护、传承、弘扬下去。”吴元新说。
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的建成和开放,让生长在启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能够了解启东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宝贵的传统工艺,而蓝印花布也能如吴元新期盼的那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附:冯骥才先生的贺信
听闻吴元新的家乡启东市投资为他建立“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我感到十分高兴。
吴元新是蓝印花布这项国家级非遗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小双手总是沾着靛蓝的汁液,心中浸在祖祖辈辈对蓝印花布的挚爱中。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面对着蓝印花布濒危将亡的境况,他心急如焚,一边艰难地恢复起传统的家庭式的染坊,建立起历史上第一座蓝印花布博物馆和收藏馆;一边到各大学演讲授课,宣讲中华民族这一不能忘却的传统的印染技艺。同时,他还把一个又一个蓝印花布展搬到欧亚各国,使世界领略到中国这种由来久远的独有的民间风采。进而,他改进传统技艺、创新纹样图案,致力为蓝印花布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开拓道路,使之重现魅力,焕发生机。在社会转型期间,他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认识到蓝印花布——这样一种代代相传的应用性的生活文化所拥有的宝贵的遗产价值,并率先进行抢救、保护、整理、传承与弘扬,十分可贵。
吴元新的家乡启东市为他建立这样一座艺术馆,体现出一座城市对自己优秀儿女的重视和深远的文化眼光。祝贺“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开馆,希望吴元新能把蓝印花布的传承做得更好,让这朵绽放在民间的千年奇花,在当代生活里更加生机盎然!
冯骥才
辛丑年盛夏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