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正平
汤淳渊先生7月12日走了,引发难以想象的“莫文隋”热,这就是精神文化的力量。人走了,“莫文隋”精神永存。他是“莫文隋”群体的代表性、标识性人物。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一直在问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莫文隋”为什么不出面、不到前台来?二是“莫文隋”何以成为群体而广泛宣传;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是怎么说出来的?四是这个典型何以能叫响全国?我帮助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应是在1995年10月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和《江海晚报》几乎同时报道“莫文隋”后,报台记者编辑施亚和顾晓冬找到我说,有个落款叫“莫文隋”的人资助南通工学院女大学生石洪英,但是不知道“莫文隋”究竟是谁,急于想了解,找了一段时间了。我建议他们可以去寻找,但不用着急,慢慢来,因为寻找过程可以就是宣传教育的过程。在全城寻找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众多不同署名、显然是匿名的好心人捐款与捐物的动人故事和感人事迹。我自己身边就有一个供销职工中专的“忘年交”黄老师告诉我他也是直接用“莫问谁”来资助他人的。于是,与部里主要领导、文明办同事以及新闻单位一起商定宣传中就突出寻找过程中滚雪球而来的“莫文隋”群体。进入深秋,听说南通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同志判断是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汤淳同志,于是提出见见面,他征得汤副院长同意后,一天我与同事就是现在的南通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顾华同志一起骑车去了工学院,与袁书记会面后,就一下子见到了传说中的“莫文隋”。说实在的,当时还是非常激动的,因为真相告白在即。我们简单说明来意后,取出录音机边交谈边录音。面对我们两个60年代初的小伙子,年长我们二十来岁的他,这个可爱的再过两年就将要退休的老教师简要回忆了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初衷。原来他是不想把此事张扬出去,特别是不想让受助者知道是自己捐助了她才这样匿名的。但是,这个落款显然也是清华大学毕业、学工科的他精心构思的,不要问我是谁。我与顾华同志随即商量,尊重他的意愿,为其保密,宣传过程中不对外公开。因为不公开既是他本意,也更为可贵,也留有悬念。南通各界接着开始自发学习起“莫文隋”。最近这几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了对我的采访录音:“当我第一次代表组织跟他交流资助石红英等同学情况的时候,那个场景现在马上浮我的眼前。二十四年过去了,当时我和我部门的同志一起去拜访他,他自己说不想公开,就是想匿名资助,不要给孩子们增加什么压力,我就想这就是他的本愿了,当时跟市委的领导汇报就是让他永远的隐匿下去,但是事实上就在南通树立起一座精神文明的丰碑。”
南通进行了一系列宣传后,我们开始向外宣传,给《人民日报》华东版写了稿,记得刊发在右侧一长条位置,那是中央报刊第一次刊登,是1996年1月24日。与此同时,省级媒体也都来了,人民日报社听到华东分社和南通记者站汇报后,也来了,这就有了1997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三位记者采写的通讯《南通:群起效仿“莫文隋”》,还加了署名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这给南通以极大的鼓励。南通已多时没上党中央机关报头版了,更不用说是头版头条了。随后,正在江苏进行农业方面采访报道的CCTV记者从省里获悉,就直接从南京赶到南通,记得央视的女记者在社会福利院采访,光一段独白“我现在在江苏南通市社会福利院……”就录制了有七、八遍,我当时非常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轮到讨论要不要采访汤本人,就犯难了。还是新闻单位的记者有办法,提出用录音、拍背影。汤老师自然开始也为难,后来还是勉强同意了。这样才顺利地完成了在南通的采访拍摄,随后在央视播出了。这期间新华社还给在《国内动态清样》发了稿。《光明日报》这些大报,也都进行了报道,一时“莫文隋”不仅在南通,至少是在江苏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顾浩同志来南通调研,市委领导向他汇报,他说了“这倒是南通特有的一种现象”,我们灵机一动,概括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这一下子就叫出了名,成了响亮的“莫文隋”+。
1995年底和1996年初的整个采访报道的过程,成了不断发现、扩大“莫文隋”群体的过程,成了不断认识、不断深入宣传“莫文隋”及其影响的过程,也成了不断分析、不断总结和提高这个时代典型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有“穷人”、“贫困者”。处在“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贫富差距相对比较大,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又正在开始建设之中。所以,国家、民族、社会特别需要像“莫文隋”这样胸襟和这种精神的人群。所以,媒体特别推崇,社会特别欢迎,“莫文隋”群体应运而生。正在这个时候,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大力宣传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站在战略高度,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莫文隋”典型及其宣传就呼应了这个大势、大局。中宣部启动重大典型宣传大约是在1994年,“莫文隋”群体尽管未来得及列入中宣部重大典型,但经过上下努力,中央各大媒体都先后做了深入细致的长篇报道,宣传上达到了重大典型的规模:南通家喻户晓,市外人能把“莫文隋”与南通自然的联系在一起,做成了一张偌大的城市名片,这是当初令我们感到兴奋和欣慰的。既成功地宣传了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又升华宣传了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把一个人、一群人与一座城联系了一起,形成了大合唱、交响曲。
今夜(2019年7月15日)我来回顾当初的一些过程,我们在工作中还是注重了策划和讲究了一些工作方法的,就是当时一直说的“滚雪球效应”。群体的滚雪球效应引发我们工作上的滚雪球影响。现在总结回顾,至少应当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持续不断地用新鲜事例说话,并把他们纳入“莫文隋”群体,形成群体的“滚雪球效应”。那个时候,社会上不断有人给媒体报料,这里发现个“魏群”,那里又来了个匿名的,很多人到社会福利院捐款,特别是在假期、节日,所以,那个时候经常去到社会福利院调研、采访,而那个姓贾的院长热心配合,丝毫没有不耐烦,还经常给我们爆料。“莫文隋”这个群体就越滚越大,凡是匿名、化名的凡人善举都包含到了这个光荣的群体当中。
第二,持续不断地把各种宣传纳入“莫文隋”宣传的大合唱,提升了宣传的整体性,达到了宣传效果的叠加。起初是新闻单位启动新闻宣传,各级各类,一马当先;二是理论宣传紧跟上,省委机关刊物《群众》刊发了首篇关于“莫文隋”的理论文章。进行规律性研究,提出“莫文隋”群体被省委领导同志誉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组织召开弘扬和拓展“莫文隋精神”理论研讨会,加深对这一时代典型和精神内涵的挖掘和认识。三是文艺宣传紧跟上,音乐界创作了歌曲《莫问我是谁》,此歌一时在南通成为时尚旋律和流行歌曲,经常在不同场合能听到这熟悉的
声音响起。我们向市文化局建议,创作此类题材作品,后商议用话剧方式呈现。当时正值创作高峰的剧作家顾晓群同志完成了创作,由市话剧团投排,这台戏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特别调到南京进行了汇报演出,到县市区和高校开展了多轮巡回演出,受到广泛好评。四是社会宣传紧跟上,社会宣传更是贯穿全过程,用各种手段、方法、渠道和载体。新闻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社会宣传不断持续深入,组织开展宣传上“大合唱”,这也是后来总结的一条主要工作经验。
第三,持续不断地利用各种时机扩大“莫文隋”的社会影响和宣传效果。一是在3月5日学雷锋日同时喊出学“莫文隋”的口号。为使学“莫文隋”经常化、制度化,提议由市委宣传部报告市委同意后1996年2月5日正式行文,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学“莫文隋”日,简称“双学”,远学雷锋、近学“莫文隋”。每年3月5日都搞活动,持续扩大影响。二是几乎在同时策划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记得江海志愿者是1994年底(冬天)开始一起策划的,筹备经历了一个过程。团市委等1998年在江海晚报设站成立时“莫文隋”已然喊响,遂志愿者活动与“莫文隋”学习同向并行、互动发展,除日常活动外,不仅是在3月5日,还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举办规模较大的活动,扩大影响。江海志愿者宣传突出宣传榜样“莫文隋”群体,“莫文隋”群体效应影响突出在不断壮大的志愿者队伍和不断扩大的志愿者活动。现在全市的志愿者人数,已由当年学习莫文隋之初的34人,发展到今天的120多万人。
这个典型的成长和宣传过程中也同时出了一批新闻和文艺作品,成就了一批热情参与者的事业。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说有什么启示,一是顺应了时代需要;二是市委高度重视;三是宣传部门注重组织策划,各种宣传整体联动,以宣传推动工作,以工作推动宣传,持之以恒,推动了大宣传格局的形成;四是媒体大力关注、支持。除了满腔热情,还有就坚持不懈,持续用心用力,起到了“滴水穿石”的效果。“好东西,要慢慢咀嚼它的真味道。”好宣传首先是要有好典型,最关键的还是这个典型要好,定位定准,然后就是好好宣传。一个人捐助是好人好事,一群人无私奉献社会就是风尚、风向标。然后持续采用“滚雪球”法,这个典型跨了世纪,又成为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时代风向。后来,中宣部宣教局领导同志率队到通工作调研时总结了两句话:“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再后来,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长刘云山同志在南通听取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和“莫文隋”群体典型事迹汇报后强调南通的经验是“重在建设,久久为功”。
在这一系列宣传活动中,“莫文隋”是最早、最主要的典型原型,而汤淳渊本人一直缺席,这既是汤老师本人的愿望,也是宣传工作策略和方法的需要,但是他带了头并给了我们的深深启发。记得1995年始每季度评一次文明新风典型,应是次年第一季度吧,我们就把“莫文隋”摆了进去,讨论名单时有人质疑说:那这个奖牌发给谁呢?讨论的结果是,“莫文隋”可以有具体的人,但已经发展并定义为群体,个人不愿意、群体也就不需要派代表来领奖了,所以,出现了领奖人的空缺,在增加了悬念的同时增添了感动,也增添了新闻由头。或许“莫文隋”是历年文明新风典型中唯一一个没有人申报、也没有人领奖的典型。
第一波寻访、宣传、总结历时近三年,到1998年8月基本结束。为了对这一过程进行汇总、归纳,我们编辑了《世纪之交“莫文隋”》一书,年底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后,宣传部、文明办历任领导不断推动,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大,在国内影响越来越大。后来的事情和过程大家知道就更多了。1998年为奥运传递遴选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火炬传递手,最终汤淳渊老师荣获殊荣。5月25日他出现在传递的队列里,人们开始陆续知晓汤淳渊老师的另一个身份,但应该说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公开。6月,他把火炬等物捐出,也正是在这个月12日他留下遗嘱存放在通大离退休处,信封上写着“交现任处长”,请求停止呼吸后才拆封。一直到2012年3月5日,时任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华同志亲切看望我市学雷锋先进分子,至此,通过电视屏幕他的身份和事迹完全公开。
汤淳渊同志去世后,我7月13日——15日也写了三段文字(附后),以纪念这位老教师、老熟人、老长辈。一个人、一座城,一座城市的温暖与品牌,一个老知识分子、老党员的情怀。以上就是上世纪90年后期发生在南通的故事。以后到现在一直延续了整整24年。他给我的工作带来动力和资源,那一次我在宣传部工作也就是三年多,而这个典型的宣传就持续了近三年。当时我们还宣传了通医知识分子群体和无红包的三院等,时间长度都没有这个长,但不断推进的典型宣传让我们产生了很多的获得感、成就感 、荣誉感。
以上简要反映了“莫文隋”及南通人文底蕴、道德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内核、孕育、激发、光大的过程和一些实践总结,精神和经验都弥足珍贵,应当广泛宣传和传承。
专此汇报与大家分享。因为已经过去20多年,初始至今已24年,所以,难免记忆与事实有误,敬请各位领导、知情者指正和批评。本文7月17日定稿时,就是今天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又分别报道此事,使连续五天的报道达到高潮,
10:53pm 15/07/2019(周一)起草
晨16/07/2019(周二)在家加改
注:作者现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95年6月-1998年8月)
关于“莫文隋”的三段文字
1
一座城记住一个人
一个人叫响一座城
文|黄正平
今天上午在家终审《新思想 名嘴说》17篇文稿,通大宣传部吉部长告知汤臣渊昨日去世,旋向上报告,并通报媒体朋友。
没有想到,在通各媒体从各渠道获悉迅速采访,深情报道,中午一下掀成高潮。
午休难眠,忆起汤老,下床作文,好多事历历在目,仍难以平静。
当年,南通台报遍寻“莫文隋”真人不得,忽由工学院党委书记袁靖东电话我,此人许是该院副院长汤臣渊。去访人宜少,旋即上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才四个月的我嘱带着录音机只与顾华科长(现南通日报社党委书记兼社长)去校访问,书记约来副院长,便留下我们三人对谈。北方读书的汤副院长普通话准却有工科生之面讷,然终于承认向困难学生汇款人是自己,并真心告白为何隐匿名字,只是希望社会不劳神宣传,自己被宣传更非本意。旋回部向家新常委部长禀告,遵照己愿,保密到底,决不出真人真名真图像,这样社会反响反而好。央视来访,商定用录音和背部。后迅速宣传成全国重大典型。
以后以部名义提议市委,书记陈根兴主持常委会定毎年3月5日学雷锋、学“莫文隋”日,行文公布并坚持好久。
后来汤老时常来信来访我,友情常在,也反映过自己一时困顿,我则尽所能助之。
一直到2012年3月5日学雷锋日,时任市长张国华登门看望,他才真正成为公众人物亮相电视屏幕。
如此谦逊、慈善的老知识分子去了,留下风骨存世,照亮通城梅雨季天空。
二十多年来,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个人温暖一片天,一个人树起一面精神旗帜,一个人成就一个城市品牌。
汤老对待自己后事的态度,让我们又看到了升华着的灵魂。
南通全城手机迅速爆屏,给梅雨季亮起天空:
当时的部长宋家新得悉,发来“汤老奉献精神永垂不朽”!他谦虚地说,这是你们经办的很有意义的事情。
吴镕老书记获悉致意:汤老𣎴朽!
我老师看到朋友圈留言:我记得你还组织为"莫文隋”写过一本书呢!他的精神永远让人们传承下去!
正写着,陆卫东常委部长来电表示汤先生是我市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市委高度重视。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松盛赞:一人带动一城,南通精神文明现象的突出标志。默默奉献爱心,积小善成大善,善莫大焉。
一当年一起宣传他的老同事发出长长表述(节选):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从一件事变成一个现象,从一个现象成为一种精神,莫文随和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先后成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典型,以及随后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中宣部首届公民道德论坛在南通举办,国内没有第二个城市的自我选树的典型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当年我们讲得最多的,是“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这句话。
一海安青年干部留言:我小时候电视机看的甚少,家在农村,连广播也是定时统一播送,那时候觉得南通就已经是个非常远的地方,因为彼时坐中巴车去南通几乎需要半天时间,南通那时候就知道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张謇(还经常不会写第二个字),另一个便是莫文隋。
文化系统一同事发我:今日才知莫文隋原型是汤老,好人一路走好。
一外地南通人看到今天满城刷屏,感慨道:切身感受到莫文隋精神对我们这座城市的影响力!
有典型,才有宣传;有好典型,才有好宣传。此乃典型宣传铁律。
走好,汤老。旗帜永在,心中永念!
2019-07-13 13:31伏在手机上写成
2
2019年7月13日忙碌的一天
昨日,星期六。本以为可以安心地在家看看书,整理房间与书房。没想还忙碌起来。
十点左右,通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吉老师微信我,汤淳渊老先生走了,我旋即向领导报告,与媒体通报。读书中已把思绪拉向1995年的秋冬。
午休,没睡多会,又被思绪打断,起床写一点回忆的文字,过了1点多写成。后来又有不少反馈我又一次次地补记到这段“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座城铭记一个人”上。
……
(14/7pm 记)
3
致敬,一座城市向一个老人告别
---给共同的一位老熟人及他的城市
莫文隋,
一个明媚的名字,
响彻在这个仲夏的梅雨季,
掀起人们追忆的热浪。
对于离去,
总有一些人心怀不舍,
而他 是一座城市与他的深情告别,
牵动了几百万人几天的情绪。
也许静悄悄走才是他的本意
然而那是整座城市的浓浓深意
一纸遗嘱
我们看到了灵魂不断升华的力量
一个人影响带动一座城难,
而他做到了;
一座城怀念铭记一个人更难,
他也做到了。
离开的背影,
在致敬的阳光下更显光彩,
含泪目送已经的远去,
庆幸我们心中光亮的丰碑永在。
新时代需要爱,
善不能在社会缺席,
爱与善是一座城市的品性,
江海大地二十多年涌动“莫问谁”的风尚。
一生低调的他虽非英雄般高大,
但奋力长成了参天的模样。
老师是他的本色,
用心的行动教给我们更多人生的道道。
前行的路上,
莫文隋举起了耀眼的火把。
敬仰是因为我们崇拜老师的胸怀,
传扬是因为你我向往共同的前方。
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人,
与一座城平凡却无比美好的故事。
写进了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照亮了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征程。
8:33am 15/07/2019(星期一)
(诗言志与情,终于在这个早上用拙笔写成了三日来想写的给老熟人的36句诗篇。)
作者为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编辑: 王慧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