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不是由人写成的书,它的作者是大自然中最不起眼的虫子。我发现,身上蘸着墨迹肆意爬行的虫子,创作出来的作品像山水画一样充满诗意!人们要向它们学习,它们多么有力量,多么懂得线条啊。”
9月20日晚,由南京市建邺区文旅局和24小时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角注·关于五本书的故事”开展,在秋夜的习习凉风、建邺区青年文化公园的茵茵草坪和美术馆的“玻璃盒子”之间,南京“鬼才设计师”朱赢椿带着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以天地、自然为体察对象的“秉烛夜游”。将《便形鸟》《设计诗》《虫子书》《虫子诗》《空度》五本书转化为展览,以往隐匿于朱赢椿书中的虫鸟趣物,被转换、展陈于没有围墙的公共艺术空间,每一位偶然途经此处的观众,都会不经意间翻开这本“天地之书”。
一号馆,展陈《便形鸟》。曾几何时,一滩从天而降的鸟粪落在了朱赢椿的衣袖上,晾干后却幻化成了一只大眼睛的“鸟儿”。于是,四处寻找鸟粪,继而“随物赋形,便宜行事”,想象和描绘一种从不存在于真实世界、只存在于心灵中的奇异鸟类,就成为朱赢椿在《便形鸟》中的创作方式。此次展览中,以往以平面形式存在于书页中的便形鸟,被策展团队以3D形式呈现了出来:有的像恐龙,有的像小鹿,还有的像奥特曼……小朋友们睁大了眼睛欣赏。朱赢椿告诉他们,未来《便形鸟》将会改编成动画和游戏,让更多小朋友借此爱上大自然、爱上鸟儿这一神奇的精灵。
《设计诗》,是用设计手法写成的诗,展现了文字的视觉排列效果所可能孕育的诗意。二号馆的透明玻璃展墙上印着一首小诗:“门窗紧闭,从哪里进来的小蜜蜂,一整个下午,都在撞击窗上的玻璃,碰碰,嗡嗡,碰,嗡……”凌乱密集排列的“嗡嗡”字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像极了没头苍蝇四处乱撞的模样,带给观众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情趣。
虫子会创作书法,也会写诗,《虫子书》《虫子诗》展现出我们身边的、脚下的、被我们讨厌和忽略的虫子,如何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迹。朱赢椿认为,《虫子书》让人看到了虫子作书的“力量”与“线条”,《虫子诗》中“我”的痕迹更加浓重:他将虫子留下的各种咬痕和足迹,整理、归类形成独特的符号,再以诗歌的形式对这些符号进行编排,使其看起来像中国古诗、日本俳句或西方十四行诗,书中说明文字则采用斑潜蝇幼虫的咬痕,提取出26个英文字母排列而成。那么,这些“虫子诗”到底表达的是什么?
“这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我爱。那么下面的几行,小朋友们猜是什么意思呢?”朱赢椿问。
“我爱妈妈!”
“我爱您!”
“我爱画画!”
“我爱大自然!”
……朱赢椿欣慰地看着小朋友们。或许,所谓“虫子诗”,不过是人们借着虫子的印记,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爱吧!
五号馆里,《空度》以光线的细微变化为主题,记录下一位无所事事的闲人在池塘边捕捉到的时光流逝:光线由暗转明,又渐渐晦暗;蜻蜓低飞,细雨迷濛,青蛙鸣叫;月儿弯弯,小鸟在树枝上栖脚……为了更好地呈现出大自然的动态变化,策展团队还将书的内容以视频形式动态呈现了出来。在朱赢椿看来,这样一份无所事事的“空度”,和对自然之美的静观,在步履匆忙的现代社会中已经殊为难得。学会理解万物的卑微与高贵,用更加平等、细腻、诗意的心灵看待世界——这正是展览主题“角注”传递的涵义:从边边角角去看世界,对世界作出来自“我”的补充说明。
2018年正式开馆,位于南京青奥轴线核心的24小时美术馆如今已成为建邺区的文化新地标。美术馆馆长王小兰介绍,“角注·关于五本书的故事”将延续到11月28日,未来两个月内,该馆还将举办“徐志摩和他诗歌的故事”“对话金陵12位文化女性”等不同形式、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朱赢椿希望,“角注”这场展览能够使观众们在虫鸟这一最为微芥的生命形式中,发现它们生命的自足和美丽,尽量摆脱人类中心视角,并从天地万物之美中收获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乐趣——这恰恰契合了24小时美术馆的初衷:大自然,又何尝不是一间永不闭幕的美术馆?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