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台单反、一部手机,来自四川深山的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让中国风田园生活席卷了全世界;《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等新中国70周年献礼影片,完成了主旋律叙事、全民共情和商业成功的典范结合;5G旋风骤起,中国产业如何变革引发世界关注……回顾即将落幕的2019年,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呈现出一系列新亮点、新趋势。
12月14日,由省委宣传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主办的第二届紫金文化产业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域“最强大脑”纷至沓来。论坛聚焦“变革与转型: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它所回眸的,是过去一年的产业发展亮点;它所眺望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5G大规模商用即将吹皱的“一池春水”。
5G已至,
数字+文化能有几多惊喜
今年8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以5G为代表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能对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
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戴伟辉勾勒了一幅令人向往的未来图景:阴雨绵绵的午后,你想听一曲音乐,打开手机时发现音乐服务商已经为你匹配好了雨天你爱听的旋律;心情陷入低谷,它立刻贴心地为你准备了甲壳虫乐队或周杰伦的歌曲;再戴上VR眼镜,你会在下一秒沉浸于MV的立体环绕中,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扰……在和音乐学者共同完成的一项关于“音乐的情感计算和消费者的心智模式”的研究中,戴伟辉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心智模式,研究人们在什么样的境况下喜欢听哪种音乐,以及根据脑电波等神经学知识技术确定每一首歌曲的情感参数,然后在两者间进行精准匹配。毫无疑问,这样的算法推荐将会“比你更懂自己”。
“5G的高带宽、低时延和全方位的网络覆盖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线、高品质地欣赏音乐,这将构成5G时代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戴伟辉告诉记者,“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神经学分析的算法推荐将为优秀的音乐作品找到对的人,不仅作品可以得到更好的营销,消费者也获得了更满意的艺术享受和情感疗愈。”
任何一次跨时代的社会变革都伴随着文化与科技的相遇与对话,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构成了人类文明演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是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的观点。科技与文化并非没有冲突,李凤亮个人就不太喜欢近年来的一些晚会风的舞台,认为“炫酷的技术损害了舞台应有的纯粹”,但在另一些时刻,数字技术的巧妙运用掀起了审美的革命——
“正是有了纤毫毕现的‘数字真人’,‘他’的每一寸肌肉的反应都细微而及时,李安新片《双子杀手》才能生动淋漓地表现‘我’与20多年前的‘我’的激烈角力。”李凤亮举例说,“同样地,故宫用AR技术对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进行移步换景的动效展示,山间隐藏的瀑布、村舍人家的炊烟、江上烟波、山间云雾一一清晰呈现出来,这幅以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而著称的名作展示出它‘咫尺有千里之趣’的特点。”
国庆档电影的成功,是2019年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别样风景。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看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决胜时刻》等一系列新中国70周年献礼影片,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艺术突破和票房突破,再次证明了国产电影的广阔前景。他赞同电影人黄建新的看法,这批电影的成功在于唤起了亿万观众内心深处的“理想价值观”,同时也离不开更尊重创作规律的叙事方式:“原来许多主旋律电影的主人公是天然的奉献者,观众很难理解其情感和行为动机,而今年这批电影中的奉献则是人物在个体与使命之间做出选择的结果,观众看到了奉献背后的牺牲,故事就有了逻辑起点,观众也生出了情感共鸣。”
尹鸿认为,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再来看2019年国庆档的这些电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艺术智慧和商业智慧,“无论是电影文本还是背后的生产机制,都是今天这个时代的宝贵财富”。
文旅融合,
为游客重建生命的意义
这里地处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有最大的巴人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这里绵亘着巴山夜雨的缠绵情思,生长着原生态的青山绿野,蕴藉着土家人灵性豁达的生命能量……过去四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主要做了一件事:回到故乡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白马镇,以文创介入乡村营造的模式,使破败闭塞的故乡焕发新生。
在这里,每一处规划设计都精心联结着新与旧:一间花田书院,延续着巴地诗书耕读的文化传统;河滩营地、篝火场、珍果采摘园,使游客得以体验渔猎采集的先人生活;向勇家祖传老屋则变身“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发展出课堂支教计划、创客驻村计划、农夫体验计划、花田实验计划等核心业态。向勇介绍,今年这里还举办了首届大巴山花田艺穂节,通过艺术家与村民的共生创作,以创意激活当地的民俗文化、手工造物等文旅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格外关注当地文化和人心的重建:“对村民来说,故乡新生让他们去得了远方,也回得了故乡;对游客来说,这样一场充满创意的乡村文旅之行,不只是旅行,更是对地方价值的分享、与地方的情感连接,以及生命意义的重新寻回。”
在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炎看来,当下,大众文旅消费正从表层的感知向深度体验转变,从“悦耳悦目”的追求向“悦心悦意”转变。在这个阶段,文化内涵不只存在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中,还蕴含在建筑、环境、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对地方日常生活的体验将取代奇山异川成为游客更青睐的对象。在这背后,是游客消费心理的悄然转变。
“怀旧正成为现代人重要的文化心理。”李炎说,“现代性怀旧情结指向的不再只是故乡、童年,还延伸到对从前的文化身份、信仰、更纯粹的社会关系和淳朴的道德观的怀念。现代旅游者越来越希望从眼前的都市生活中短暂地逃离,在对‘别样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体验中,来获得关于生命的启示。”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文化旅游蕴含着区域亚文化体的族群记忆,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文旅融合正成为完成个体身份构建、重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
在精心打造的城市文化空间里,消费者触摸到的则是和乡村完全不同的体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者李育菁对台湾书店展开了样本分析:位于台湾大学的唐山书店在上世纪70年代曾是学术争鸣的重要阵地,如今,这里凌乱堆积的书籍、四处张贴的小众电影与文艺活动海报,仍流露着浓浓的学术和文艺氛围;雅痞书店则刻意复现上世纪20年代巴黎大都会那种慵懒、浪漫而惬意的氛围,一杯咖啡、一道美食、一场沙龙,令读者宛如置身巴黎文艺黄金年代的美好时光;作为全台湾第一家专卖世界各国侦探小说的“侦探书店”,从招牌到摆设充满浓浓侦探风,在这样的环境里,随手翻开架上的一本侦探小说,读者就能立刻置身追求正义与真相的天堂。
“台湾书店的多样化发展启示我们,今天的书店贩售的早已不是书籍或同质化的服务,而是更加垂直细分的风格、功能和体验,它们为当代城市景观增添了充满活力的文化因子。”李育菁说。
走向世界
中国需要更多“李子柒”
有喜有忧、喜忧参半,这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教授祁述裕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总体概括。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3.97%提高到2018年的4.30%,2016-2018年年均增速12.5%,突显了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我国文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海量的文化产品和精品、品牌匮乏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整体来看,中国文化产业仍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分整体偏低,高效率投资和高质量产出还远远不够。
那么,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引擎”在哪里?李凤亮认为,数字技术将成为最根本动力。他尤其强调关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化为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无限的便利,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化和均等化,提升文化产业等级,打造地方文化形象。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无疑是中国文化漂洋过海最轻盈、也最有力的‘翅膀’。”
当下,5G风口已至,一如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所指出的,“如果说,在3G、4G时代,中国还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业态后起直追,那么,在中国引领风骚的5G时代,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李向民强调释放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企业家创新,个体企业释放活力,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强大。
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单世联提醒,技术理性和人文价值历来是有冲突的:“应当警惕对技术的盲目乐观。我们现在讲AR、VR,如果有一天,我们整日陶醉在戴上头盔所感受到的那个虚拟世界里,那还有没有一个作为主体的‘我’的存在呢?”
除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深厚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没有别的优势?当然有,那就是互联网。在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高达27.9小时,他们用网络看视频、听音乐、读小说、进行线上支付和社交。在这个过程中尹鸿发现,互联网正为文化产业创造着新的市场半径和新型的消费形态——任何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包括打赏主播、购买爱豆周边产品,都可以构成以文化为纽带的社交。尹鸿举例说:“我们六零后购买产品时关注性价比,我们的下一代却倾向于‘购买我们那群人购买的东西’,无论‘我们那群人’是一个多么小众的圈层。因此,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关注需求有时比专注产品本身更重要:任何一个细分人群的需求背后都是广阔的蓝海,也只有任何一个需求都得到精细化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盼才能变成现实。”
一个能在稻田里插秧、竹林里挖笋、森林里纵马扬鞭的美食博主李子柒,被央视新闻评论为“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却“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的成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启示。李凤亮认为,镜头里的田园生活不只让外国人,也让生活在中国城市里的我们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李子柒勤奋励志的成长经历,和视频里流露出的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这些积极健康美好的情感切中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纯洁的向往。
一如李向民所言,正义、勇敢、善良以及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守护,永远是联结起全人类的最隐秘、最强劲的情感,也是人类文明中最具有可通约性的符码。在由他担任编剧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动画片《大禹治水》中,把禹和妻子的坚贞爱情,鲧禹父子间从误解到涣然冰释的亲情历程,以及父子并肩作战、心系苍生的治水壮举融为一炉。李向民透露,这部中国首部4k超高清动画片已经被美国迪士尼购买了播放权,他相信,这是一部能够真正走向世界、走进外国观众内心的中国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编辑: 冯圆芳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