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将双层密封包装的鼻咽拭子样本一个一个拆开,喷洒酒精做好生物安全防护,然后一遍一遍核对样本编号,“滴——”录入电脑。“相当于给这些样本‘上户口’,全手工操作,必须零错误率。”南京市江宁医院医学检验科PCR实验室里,穿着医用防护服的90后金袁苓,一脸严肃。
“暑假过后,我就研二了。”金袁苓是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次疫情中,他还有个特殊身份——南京高校组PCR志愿者。他说,这是学以致用,是医者初心,是一段深刻的战疫记忆,是无法忘却的“暑假生活”。
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的时候,金袁苓正和家人在山东烟台旅游。看着网上滚动的新闻,当晚,一家人就决定:回南京!“回程的路上,我用手机搜索志愿者招募。我是医学生,我应该去!”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去年湖北疫情期间,作为逸夫医院检验科医生的金袁苓,第一时间报名援湖北医疗队,但最终没能如愿成行,这成了他的遗憾。但后来,医院、学校组织了一连串核酸检测技能培训,他几乎一场不落,还考取了临床检验技术师资格证。这,正是他成为PCR志愿者的“硬核武器”。
“我的本科专业是医学检验技术,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些PRC检验经验,也有PCR检测证书。南京需要我,我必须挺身而出!”提交报名表后,金袁苓在等待“入职”的期间,一刻也没有闲着。他先后在梅园新村街道、宁海路街道担任志愿者,从信息核查到物资配送,再到核酸检测现场秩序维持,时时在线、处处给力。“核酸检测点,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连轴十多个小时,都没有一句怨言。”金袁苓说,没有人生来勇敢,正因为被需要,才有人逆风前行、风雨无悔。
7月30日,金袁苓在江宁医院PCR实验室正式“上岗”。PCR实验室里,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核酸扩增检测区三个区域彼此独立、功能各异,都有着较高的安全防护要求。金袁苓的工作是在试剂准备区,负责样本签收及录入。服务期内的每一天,他都会穿上医用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医用帽等全套装备,5、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多数情况下,他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样本的传染压力,而是在厚重的防护和浩如烟海的样本量下,依旧保证工作准确。
“一定不能有‘黑户’,因为采用的是10混1混采技术,只要有一个样本管录入错误,就要找到这10个人重新检测,这给基层社区带来的压力太大。”回忆起堆积如山的样本,以及异常艰辛的过程,金袁苓内心无比感慨。一天干下来,他累得连手机都不想看。脱下防护手套的那一刻,双手都被汗水浸泡得发白、起皮。
在样本签收及录入的间隙,金袁苓也没有停下动作,他还有一份“兼职”——“客服小哥”。向医院报告检测进度,回答医院关于检测报告的各种问题,安抚等待核酸检测报告的百姓的焦急心情……“确实有些让人‘头大’的电话进来。”讲到这里,金袁苓哭笑不得,他说,有些“黄码”人员刚做完采样,样本还没运到实验室,追踪的电话就来了,有的甚至隔半个小时就来一通电话,“很理解他们的心情,我耐心一点,也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尽我所能,缩短出报告的时间,为大家的绿码,为整个城市的健康,必须快一点,再快一点!”8月6日,是金袁苓在实验室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天。连续7天、一天10个小时的志愿工作,劳累疲惫都有,但“卸任”后的他,依然斗志昂扬。
“暑假结束了,我先回学校上课,但战疫没有停止,课余时间,我还会回到‘疫线’。”如今的金袁苓,正在新的“战场”学习、研究,他的奋斗青春也还在继续。
交汇点记者 周敏
编辑: 王世停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