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长长的历史,长长的街,长长的运河,长长的堰,长长的面条,长长的诗······
近日,江苏省首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仪式在江苏园博园举行,以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宝堰村为设计规划基地的作品荣获了金奖。
这首《长长诗》蕴含了设计师黄佳眼中的乡愁,也藏着“80后”宝堰村党总支书记周端的乡村振兴梦。
环境整治:不怕起步晚、条件差
“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村还能有这样美的变化!”在宝堰村戴巷自然村住了69年的村民唐承吉对新村貌感到高兴不已:房前屋后的杂物、垃圾不见了,干涸丑陋的阴沟、淤泥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平整的马路新增的健身广场和30盏路灯。“对面300多户的大村都羡慕我们这个小村子咧。”唐承吉说。
2020年春天,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周端带领宝堰村开启村庄美化亮化之旅。“河塘清淤在现场,垃圾清理在现场,道路整治在现场,建设广场在现场······” 2个多月的时间里,周端走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
“我们不怕起步晚,也不怕底子差,尽管村民们觉得改善很大,但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要用上“绣花”功夫,一点点干,总能把宝堰建设得更美。”周端说,对待村子,要像对待自己家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宝堰村在此次环境整治中,给每个村建了健身广场,并在广场内外铺设了草皮,不仅比浇水泥成本低,还更美观。如今的小广场既是健身场地,也是集镇景观。
文化挖掘:要用好优势资源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堰镇“四特独具”(特色民俗、特色美食、特殊历史、特殊地形),作为宝堰镇集镇村,宝堰村也是宝堰长街、运河、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5月10日上午,在宝堰村党史教育基地内,“百姓名嘴”唐刚正在向江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工党支部的党员们,讲述宝堰镇作为茅山抗日根据地“江南抗战第一镇”的红色故事。
为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提升宝堰村乡村振兴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质,近年来,该村党总支在推出百姓名嘴说好宝堰故事活动的同时,也将挖掘民俗、传播美食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晚上八点,位于宝堰镇上的顺丰·宝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内,一盒盒宝堰面条装袋后贴上快递单,集中装车,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宝堰面条、牛肉等农副产品背后蕴藏着这里的水乡文化。我们把这些优势产品通过电商、物流销售到全国各地,让在外的宝堰游子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周端说,自从宝堰面条在线上销售,每天都能卖出千单。
产业升级:要算好“综合账”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对于如何助村民拓宽路子“富口袋”,周端有一笔“精明账”和“综合账”。
去年引进鲜花基地项目后,培育种植的22亩多彩非洲菊已经在宝堰村开花。“鲜花种植丰富了宝堰村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把村里剩余劳动力有效带动起来,其每亩20000元左右的经济产值,还将吸引更多村民通过技术学习,吃上‘鲜花饭’。”周端说。
早晨八点,宝堰村村民唐秀青来到离家不远的嘉园牧业生猪养殖场开始检测工作。由于要常年照顾患癌症的母亲,她经常待业在家。“现在靠着家门口上班,还有3000多元每月的工资,赚钱顾家两不误。”唐秀青说。
镇江市嘉园牧业有限公司是2020年5月注册在宝堰村的企业,当年9月30日进猪投产,刷新了宝堰村服务项目落地的速度。除了完成生猪保供任务外,该养殖场采用沼气发电、污水集中处理工艺系统,污水处理后部分中水回用,部分和粪便作为有机肥用到配套的绿化苗木地及水稻田,实现绿色循环农业,零污染、零排放。
从一个项目慢慢干起,一点点为乡村振兴攒家底。周端说:“乡村振兴的课题很大,我的理解是,多为村民办点实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睿 通讯员 倪立
编辑: 钱飞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