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两会速递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聚焦市场主体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系列减负纾困新举措。
对于市场主体总量达1358.9万户,位居全国第二的制造业大省来说,江苏无疑是主要受益者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算了一笔账:去年集团研发投入达3亿元,按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仅此一项政策,就让企业少缴税7500万元。乘着政策的“东风”,今年集团研发投入预计增长30%。
在以实体经济见长的无锡,这一政策红利可放大到上百亿元。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无锡市委主委、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粗略估算:去年无锡GDP总量达1.4万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约3.5%,达490亿元,其中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稍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略少,“但保守估计也有上百亿元的总量”。特别是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在无锡快速崛起。去年,无锡“四新经济”市场主体总数达14.99万户,新增“四新经济”企业占新设企业总量的比重居全省首位。“无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地方政府的补贴激励不可能‘均匀洒水’,只能采取竞争性政策,通过公平规则好中选优,而加计扣除是普惠性政策,也就是说,只要企业产生有研发行为、研发成本,就可以得到100%加计扣除,这对于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尤其是扶持初创型科技企业的成长,将是非常大的利好。”
减税降费,更是市场主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记者梳理发现,疫情发生以来,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减税降费都是最受关注的政策之一。从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得青山”,到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从前年减税降费超2.6万亿元到去年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再到今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实践已经证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好办法。
“今年减税降费等一揽子政策,延续了后疫情时代政策的精准性,体现了有为政府对有效市场的积极引导。”财税学者、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朱军分析认为,加快经济复苏,宏观经济政策指向很明确,以夯实制造业这个中国经济的基石为根本目的,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为核心。无论对于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还是面临重重压力的制造业企业,首先是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工具,为它们切实降低负担,增加流动性,从而在变局中活下来,由小变大,稳就业、稳增长就有了坚实基础。
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今年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与退税并举。减税降费重点向制造业、小微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有助于提升企业内生活力和创新能力。就在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当天,国家税务总局在官网发布信息,标题即传递鲜明信号——全力以赴确保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生根。
“降低税率,说到底是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加法’和市场活力‘乘法’的倍增效应。”对今年实施的新的组合式税收支持政策,尤其是今年减税的“重头戏”增值税留抵退税,朱军分析估算,这一块减税规模预计达到约1.5万亿元。作为我国最大的税种,增值税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40%左右。实行增值税留抵税款退税,政府将原来企业留到以后抵扣的税款提前退给企业,可减少企业现金的占压。
为“大手笔”减税降费点赞的同时,高亚光也关注宏观政策的延续性。“作为受益面最大的惠企政策,减税降费政策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延续多年的好政策,而且无论是规模还是幅度,中小微市场主体、制造业都是主要的获益群体和受益行业。”在她看来,政策稳定,有利于推动市场主体围绕政策目标形成稳定的经济行为。“稳政策就是稳预期,对实体经济来说,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是企业最好的发展环境。”
政策工具箱的出台,不仅会带来“看得见”的真金白银,也在逐渐引发出“洼池效应”,激发出企业兴实体、强实业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最大感受是,是对市场主体关注度最高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九项年度工作任务,有三项涉及市场主体,篇幅长,而且政策干货多。”支持实体经济的系列举措中,全国人大代表,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素明最看重创新激励,“创新驱动是壮大巩固实体经济根基的关键所在”。去年,今世缘实现营收超60亿元,同比增长超20%。这样的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多年坚守的品牌创新、工艺创新。站在新起点,今世缘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到2023年,实现销售过百亿元。“跨越赶超,还是要聚焦创新。”周素明透露,结合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今世缘将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建设,持续不断推进技改扩能,建设智慧工厂,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
朱小坤同样看重政策背后传递的鲜明导向,“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通过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激励体现出来,这对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在他看来,等待政策性减负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自主创新更为重要。“一个企业必须每天都在创新和再创新的路上,否则就会被淘汰,只有持续创新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朱小坤分享了天工集团的经验:从借贷2000元起步的乡村作坊式小厂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多年来,集团始终把自主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瞄准我国特殊钢领域高端产品和关键技术空白,全力攻克粉末冶金“卡脖子”关键技术,成为国内唯一掌握粉末冶金规模化生产技术的企业,并启动粉末冶金第二期扩能,达产后年产万吨粉末、规模全球第一。在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的基础上,天工集团发力解决高端制造用高性能刀具“卡脖子”难题,今年启动建设高性能粉末丝锥生产线,满足我国高端制造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专业化刀具需求,致力成为世界工模具钢粉末和高性能粉末刀具最大制造商。“做实业就是要有‘一根筋精神’,认准方向,就要付出百倍千倍万倍的努力去做好。”
减税降费、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之外,高亚光关注到,今年中央打出的政策“组合拳”中,也有不少竞争性政策,比如重大项目支持、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等。“普惠性政策,只要企业符合就可以申请,政策能够精准直达;竞争性政策的落地,除了企业自身要努力,也需要地方政府在企业成长的‘两头发力’。”她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举例,在“小巨人”企业的成长周期里,创立初期,企业偏向于对政策和资金的需求,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容错度去陪伴成长;在企业成为市级或省级“小巨人”、向国家级发起冲刺时,政府指导作用可能会大于“钱”的扶持。目前无锡已累计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6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6家。这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支持。高亚光透露,近期无锡将专门出台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标准,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入库,力争明年入库企业数量超5000家。
两会后,建立政策承接和落地机制,让国家的惠企政策以最快速度、最高精度、最大限度落到最关键、最需要的地方,将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高亚光告诉记者,近期无锡市两会即将召开,“相信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努力实现政策叠加效应,以无锡之稳为江苏之稳、为全国大局之稳作贡献,将会是此次市两会的重要议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巡 顾敏
编辑: 刘艳元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