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姑苏区金阊街道中街路马大箓巷,墙上挂着的南宋马光祖进谏救民的互动装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仔细倾听,苏州评弹的醉人音律从装置里婉转回响,再往里走,粉墙黛瓦的街巷绿意盎然,疏密有致的绿化小品整洁雅致,沿着小巷走下来,很是惬意。
马大箓巷里的这一幕源于姑苏区金阊街道对古城街巷“微更新”的积极探索。今年以来,姑苏区金阊街道落实姑苏区环境卫生“净美街巷”行动,坚持通过“净化、美化、文化”提升街巷品质,打造了“记忆马大箓、花意东百花、诗意王洗马”三条主题街巷,以“绣花”功夫探索古城保护、街巷治理、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努力打造城市更新和基层治理的示范区。
三条特色街巷扮靓百姓生活
3D全息互动花卉、“12月花神”巷里花园、“天女散花”立体墙面……与马大箓巷不同,东百花巷以旧时巷内百花庵而得名,走进其中,这里被各种各样的花卉装饰环绕,仿佛置身花的海洋,居民家门口的景观小品各有特色,不时有居民给花卉浇浇水、翻翻土。
“背街小巷是城市之窗,于细微处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姑苏区金阊街道党工委书记杨跃表示,街道根据不同街巷的自身特点,实施差异化的施工方案,实现“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点”,做到因“巷”制宜,让这里的百姓生活更宜居。
今年3月,姑苏区召开动员部署大会,以姑苏区所有的1600余条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为重点,先用100天的时间开展高频度的大扫除,迅速提升街巷环境,达到无暴露垃圾、无乱停乱放、无乱涂乱贴等7条工作标准。在此基础上,7月将转入长效管理阶段,常态化开展每月全域大扫除,推动城市环境卫生面貌整体提升。
作为落实“净美街巷”行动的具体举措,金阊街道不仅做到“净”,更做到“美”。街道引入第三方文化创意机构,对马大箓、东百花、王洗马三条街巷进行美化,并挖掘街巷本身的历史故事,让小巷既擦亮“颜值”,更厚植内涵“气质”。
在王洗马巷,这里以“诗意”的表达贯穿全巷。从唐寅的“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到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在历代著名诗人的经典字词间,把诗情画意融入到街巷之中。“我们在兼顾夜间照明提升的同时,初步实现文化街巷夜游的基础功能。”金阊街道环秀社区党委书记金晓丹说。而后,社区将利用街巷里的名人故居,挖掘更多故事,展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
用新办法解决民生老难题
“马大箓巷18号居民家中疑似燃气泄漏,请管家立即上门查看情况。”在金阊街道中街路片区,“巷管家”鲍义法收到来自“调动指挥中心”的指令后,立刻前往马大箓巷18号俞丽夏老人家中,仔细检查排除险情。俞丽夏已有89岁高龄,因儿子在外地生活,她长期独居,通过安装在家里的“一键呼叫”设备,如今老人的居住、出行、安全等每一份需求都能得到快速回应与解决。
古城区有着众多的开放式生活区和大量的背街小巷,如何有效管理好,考验着街道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街道选取中街路片区,创新实施‘巷管家’项目,团队以城管、安监、交警等10支传统职能型力量为核心,配合大数据指挥平台,开展‘管家式’服务。巧用‘微更新’,优化民生服务方式,焕发古城文化新生。”金阊街道办事处主任韩晓庆说。古城街巷的“微更新”,最终的落脚点是要为百姓做实事,让人与城在街巷治理中深度互动。
在王洗马巷26号历史名人汪鸣銮的故居内,这里有一个长约80米的备弄,往里走去,这个平均宽度不到1米的背弄内,10盏古典声控照明灯相继开启,照亮了居民来往的路。此前,由于备弄中没有天窗和电灯照明,即便是在白天,里面的光线也比较昏暗,居民们行走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问题,姑苏区金阊街道环秀社区党委通过居民协商议事会决定,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为备巷装上声控灯。“以前,我们都是摸黑走备弄,现在有了声控灯,大家出行就安全多了。”83岁的居民陈国良笑着说。
在东百花巷,利用拆迁地块,设置5000平方米的临时停车场,260个停车位缓解百姓停车难题;在王洗马巷,引入第三方机构,规划设置的5处“幸福小巷里”共享充电停车区域已投入使用……姑苏区金阊街道在街巷治理过程中寻求“新方法”,解决百姓棘手“老问题”,让百姓生活安心、舒心。
以志愿服务传承街巷文化
“我们这条巷是东西走向,总长398米,巷的中点位置就是春申君庙。”6月20日,周末一大早,73岁的彭人清正在王洗马巷里巡逻,远远看见几名游客正在打听春申君庙怎么走,她便快步走上前去,主动向游客介绍起这处的故事,“春申君姓黄名歇,他能言善辩,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开凿疏通的河道,为治理苏州作出巨大贡献,苏州人民特地建了春申君庙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听到彭人清的讲解,游客纷纷鼓掌点赞。
彭人清是金阊街道环秀社区“红巷名嘴”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去年10月,这个平均年龄约70岁的志愿服务队成立,队员分别来自环秀社区党委下属的7个党支部,土生土长的优势让这支队伍对辖区各处文脉资源了熟于心,已累计服务近2万多小时。他们挖掘吴地文化历史,串联起古城小巷各处的微景点,编写了《古巷微旅游 名嘴说故事》图册,首批制作的600份微旅游图册已发放结束,目前正在赶印第二批。“这些‘老苏州’们讲解得非常细致,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来自泰州的游客刘喜为志愿队的服务竖起大拇指。
住在马大箓巷26号的耿明在苏州博物馆做了近16年的义务讲解员,在得知马大箓巷改造工程接近尾声后,他来到中街路社区,第一时间报名成为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他还拿出自己关于中街路社区历史、人文的研究成果,与社区分享。“面貌的提升是街巷改造成功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生动地向来访者讲出街巷故事,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了解姑苏古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考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城市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市政配套、生态条件,更要看这座城市一脉相承的文化气质和人文底蕴。”杨跃说。金阊街道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既做好“净化”“美化”,还挖掘古建古宅、古街古巷的内涵,做好“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助力打响江南文化。
交汇点记者 王俊杰
编辑: 范国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