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抗疫之战的艰险,不止于微信里亲朋好友们的加油鼓劲,不止于战友们举重若轻的战地日记。穿过隔离病毒的五重门,揭开防护服的层层遮挡,走入指挥者、冲锋战士们的内心世界,深度解析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李锐是苏大附一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江苏省第五批援湖北医疗队苏州二队“医路先锋”党支部书记,今天(2月26日),他从前线传回战“疫”日记。全文如下:
苏州医疗队来武汉半个多月了,出发前的“执手相看泪眼”,已然切换为休息时“执手机柴米油盐”。左邻右舍的小伙伴摘下口罩不一定认得出,但耳闻着她们斗地主技艺和“遥控孩子”的嗓门日益见长,眼前的消遣和诗一般的远方竟可兼得,暗自佩服。江苏指挥部的厨师小哥们堪称“米其林疫星”,队里几个被拴住了胃的单身汪,对凯旋以后荔枝台的“非诚勿扰抗疫专场”充满期待。“千里姻缘疫线牵”“苏武沐阳”文化品牌依稀泛出了一抹玫瑰色。
黄渤的《一出好戏》是一出耐人寻味的好戏。一群紧张忐忑的男女突然整建制接管了一个陌生的孤岛,前途未卜,困难重重。从天而降的“鱼”意外解决了生存温饱问题,并且迅速推动这个小社会在马斯洛需求的金字塔上实现了层级越。“鱼”,变成了交易的硬通货,进而衍生为权力、地位的载体。孤岛上的小社会快进式地完成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少数人甚至打消了重回本土的念头,准备在孤岛上共享余生。推动苏州二队价值实现的“鱼”何在?130名队员来自苏州地区六家不同的医院,除了呼吸重症感染专业外,还有心血管、消化、肾脏等专业的医护人员,大多数彼此都不熟悉。尽管单位不同,但各自都是所在专业的实战专家。想在这样的团队里站稳脚跟,赢得尊重,进而树立权威,没有从天而降的“鱼”,只有厚积薄发的技术,敢为人先的勇气,万无一失的感控!
郭强队长是多年好友,工作上互相支持,酒桌上偶尔切磋。这次出征武汉,凌晨领命,很快收到队员名单,看到郭强主任亲自带队,陡增不少信心与期待。作为呼吸重症领域全国知名专家黄建安教授的高徒,郭强主任在专业领域造诣深厚,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份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从抗击SARS、H7N9禽流感,到新冠肺炎,每次他都奋不顾身冲在第一线。抗疫之战区别于日常医疗,特别是重症患者,在全力救治同时,必须最大可能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这就给重症病患诊治方案的决策者提出了极大考验。不尽全力的出手,可能辜负救死扶伤的天职。不计风险的冲锋,又将面临损兵折将的残局。其中一个最核心的考验就是有创通气(上呼吸机)的时机与策略。
来武汉的路上,郭强主任迫不及待地开始和我交流这方面的思考与设想。尽管属于呼吸机的门外汉,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深厚的专业积累和清晰的诊疗思维。病情评估前移,预判机械通气的良机,树立信心;肺外器官保护,避免顾此失彼的盲目,稳住重心:通气管理严密,减少医护暴露的风险,强调细心。综合以上原则,形成了NCP治疗“苏州模式”,积极而兼顾安全,全面且不失精准。当我凭自己的理解,流畅地写出这段文字时,想起了二队工作群里频频出现的一句话“郭队,学习了!真牛”正是基于“苏州模式”的严谨实用,安全有效,苏州二队在开战后两周内,创造了重症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佳绩,受到了光谷院区专家团队的关注与表扬。郭强队长依靠扎实的临床功底,显著的实战成绩,成为了二队医疗工作的领头羊和主心骨。
如果让我说出这半个月印象最深的时刻,毫无疑问是2020年2月10日21:00,二队负责的E3-7病区,准备收治第一批重症病人。三年前,在云南文山当地好友的陪同下,曾经探访过老山前线。行走在阴暗潮湿的地道,目睹着狭小简陋的猫耳洞,在好友的耐心解说中,努力复原着当年自卫反击战的场景……身后,一位曾经参加过这场战斗的老兵,动情地说了一句“最可怕的不是战斗本身,而是战斗前可怕的寂静!”来武汉之前,130名队友对于新冠肺炎的认识,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媒体信息。此刻,马上就要面对活生生的病人,12个,全部重症。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收治病人的医护名单很快确定,通知下达后,首战勇士无一推诿退缩,准时到达病房。
感染科罗二平主任带头打头阵,亲自指导、示范、讲解防护服的穿脱,病房内感控流程的设置与原则,反复叮嘱注意事项。罗主任胸有成竹的表现,举重若轻的神情,迅速稳定了军心。钱红英护士长细心、耐心地检查每一位出征战士的装备是否齐全,防护是否严密,“这个不行,重来!”“这里还有一条缝”“感觉不舒服就说,千万别硬撑!”后来,我读到了首战勇士们的战地日记,紧张、不安、出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陌生队友的鼓励、亲密战友的相助……一笔一画勾勒出英雄们的群像,熟悉又陌生,真实而伟大……
首批12位重症患者顺利收治病床,各项诊疗措施有序施行。凌晨三点多,我和郭强队长迎着寒风,走出了医院大门。一辆辆救护车排队等候,蓝色的顶灯在夜幕中静静闪烁,没有枪炮声的战斗开始了……
每天早上,队长郭强都会把苏州二队微信群名中Day后面的数字实时更新,这个数字的最大值,就是回家的日子。天数后面的括弧里还有一个数字~130。“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倒!”这是出征武汉前,苏州市委蓝绍敏书记的命令,也是2月25日下午苏州李亚平市长电话连线慰问苏州队时的嘱托。二队微信群名有一个副标题~院感就是生命线!抗疫之险,险就险在感染;抗疫之难,难则难在感控。凭我们的技术和努力,把出院病人的数字做加法。还要用我们的规章和防护,确保队员的人数不能做减法。想要完成第二道题,院感控制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感控涉及到硬件软件两个层面。负压隔离病房,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各种消毒的设备和试剂……只要保证物资充分,硬件配置并不复杂。感控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白纸黑字,标识分明。而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才是真正的难点。挑战恰恰来自于每个人的习惯养成与惰性侥幸。相比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确实是个可怕的“怪兽”。
逆行英雄们想要凯旋而归,必须每天逆行通过“五重门”,从污染区回到清洁区。严格遵守感控规章与流程,有序脱掉身上的防护,然后,轻轻地洗手,不带走一粒病毒。一次不经意的失误或偷懒,就有可能造成暴露,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般的灾难后果不堪设想。养成规范穿脱防护的习惯,克服偷懒与侥幸的心理,除了不断的自我训练与纠正,少不了合理的监督与提醒。或清晨,或深夜,二队群里不时会冒出感控专家罗二平主任的建议与提醒,简短的一句话,瞬间引发队友们的激烈讨论,默默点赞。渐渐的,群里也会出现一些高质量的提问,精准指向了某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或疏漏。感控意识,已经在二队生根发芽,快速成长。
钱红英护士长关心起队员们的生活,和风细雨,无微不至。可一旦谁触碰到感控红线,严厉的批评接踵而至,毫无保留。有时想,这种批评不亚于救命,是你必须千恩万谢感激不尽的!英雄机长刘传建,在7800米高空,面临突发意外,临危不乱,34分钟内准确完成36个操作,无一失误,最终完美实现了返航,挽救了128条生命,可谓当之无愧的逆行英雄。在郭强队长的统筹部署下,苏州二队的院感条例及时发布,我在群里分享了电影《中国机长》片尾的一段话~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援汉工作已经进入轨道,苏州二队的一出好戏才刚刚开场。平时谦虚低调的郭强队长很少发朋友圈,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分享二队的战绩,队友的日记,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互动交流,携手打造着苏州二队的战地文化~郭强:团结有爱的队伍,务实有序的操作,李锐:勇敢无畏的精神,百密无疏的防护。
交汇点记者 王俊杰整理
编辑: 范国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