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五行属水,渭塘的模样,注定是湿漉漉的,进刘宅时又险些在青石板上滑倒……”前不久,相城区渭塘镇举办“渭你读诗·歌颂华章”2021第十一届渭塘诗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文学爱好者踊跃参与,以诗为媒感受渭塘的水乡风韵和文化底色。
自打响“水韵江南 明珠渭塘”品牌以来,渭塘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持续深挖镇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文化名人、民俗老物件等资源,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引导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丰富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内涵。
用传统文化讲好时代故事
“长征路上,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翻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在渭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场独具匠心的“红鞋”展览正在进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苏州市草编非遗传承人吴招妹说,之所以叫“红鞋”,是因为这些样式朴素的草鞋上承载了革命年代特殊的记忆和情感,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因而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她希望用自己的草编技艺创作更多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记住“红鞋”背后的故事。
革命时期,红军的“一双草鞋”越过草地、翻过雪山,走出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草鞋也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先辈的“红鞋”精神在渭塘草编上又得到新的展示。“这双红鞋虽然只是个模型,但在我的心里,它的份量却一点也不轻。”吴招妹很高兴能将草编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起来,让更多人通过“红鞋”感受百年峥嵘历史。
与吴招妹的想法不谋而合,苏州剪纸大师刘福泉积极尝试将党史故事融入剪纸作品,用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上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刘福泉说,最近,他密集创作了《红船》《建党100周年》《万代辉煌》等作品。这些作品在网络平台展示后,收到了热烈的反馈,让他非常惊喜。“这不仅印证了共产党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表明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的组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向世界传播渭塘音符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演奏提琴时,琴弓必不可少,看似小巧的琴弓,制作工艺却非常讲究,选料、粗加工、造型、装配、打磨、上漆……一把琴弓从原木到成品要经过100多道严格的工序,花费10天至半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让不少人望而却步的工作,渭塘匠人徐忠华坚持了下来,二十年如一日地用心钻研琴弓制作技艺,向世界传播渭塘音符。
“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坐的是绿皮火车,扛着制作好的琴弓给外贸进出口商演示,一天下来浑身湿透。”徐忠华回忆。2005年,徐忠华带着自己做的琴弓来到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博览会,刚开始,他局促的与一家家大客户交流,而这些客户对他的作品并不感兴趣,但他没有放弃,接连去了3年,不断的累积经验,不断的将自己企业宣传册邮寄出去。不久之后,陆续有海外客户主动与徐忠华联系,其中包括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低音提琴演奏家博古斯拉夫·福托克,他用了徐忠华制作的琴弓后赞不绝口,并推荐给乐团其他成员。经过多年发展,渭塘已成为世界“琴弓制造中心”,占据了八成以上的世界琴弓市场。
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这件‘四足冲耳方鼎’,是由紫铜和24k纯金,并配以红木底座等材料制作而成,是我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门设计制作的。”近日,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红军和儿子徐鑫将合作设计的仿古铜器作品-鼎盛赠予苏州革命博物馆,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添彩。
“从塑造雕刻制作模型、蜡型制作、熔铜、浇铸,每一道工序,我们都细心打磨,只为创作出最好的作品。”“徐鑫介绍,鼎面雕刻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921-2021”文字,代表着对党的最好祝福与告白。
一个个敲击声,一次次打磨声,奏响了徐红军铜炉技艺的弘扬曲;一刀刀嵌刻,一层层上釉,点亮了徐鑫的传承工艺。在他们多年的孜孜探索中、聚精会神的倾力雕凿中,一件件铜炉作品从渭塘走入千家万户,让渭塘非遗文化一次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渭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渭塘接下来还将持续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推进文旅载体建设,积极挖掘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深化水乡文化内涵。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围绕“文化+数字”“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不断完善产业布局。
交汇点记者 陈诚
交汇点通讯员 赵玉
编辑: 孟旭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