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新中国70年砥砺前行的壮阔画卷,苏州的“南大门”——吴江在其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八十年代,吴江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时代大潮澎湃向前,凭借坚韧儒雅的“吴风”和卧薪尝胆的“越韵”,吴江实现了对自身的一次次超越。
在“苏南模式”全国瞩目的基础上,吴江顺势进行改革,催动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成为经济发展的活跃主体。如今凭借化纤丝和光纤丝这“两根丝”,吴江人做出四个“中国500强”。
吴江在小城镇发展活跃的基础上大手笔推进城市化,提出了从“运河时代”大步跨入“太湖时代”,跻身苏州“一核四城”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极。
这座位于“吴头越尾”的江南小城,始终领风气之先,以其锐意进取的发展实践,成为我们触摸时代脉搏的首选之地。步入新时代,吴江被赋予更多的期待,继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经验。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吴江携手浙江嘉兴嘉善地区和上海青浦地区,共同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从而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当好“模范生”,吴江谋定后动、主动作为。今年7月27日,吴江区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发出了新的动员令: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中展现吴江价值和担当,全力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争当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区、一体化发展的标杆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乡村振兴谋新篇——在新时代讲好更精彩的“江村故事”
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来到开弦弓村,只见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使上热水器、用上液化气,宽带、数字电视全覆盖,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
“产业强起来,钱袋子鼓起来,是我们对费老‘志在富民’理念最好的诠释。开弦弓村要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江村答卷。”村党委书记沈斌介绍,村里利用特殊的文化优势,深化与复旦大学的合作,用好江村文化礼堂这个现有的“田野课堂”,发展教育培训产业。
8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以家乡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为起点,写下了成名作《江村经济》。开弦弓村也因而以“江村”闻名于世,成为观察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取景框”,也留下了社会学发展的“江村故事”。
江村,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被赋予更多内涵。
4月11日举行的吴江区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敲定了最新发展目标:以“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为引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打造乡村振兴“吴江样板”!
吴江现有行政村249个,是苏州全市村庄最多的区(县)。把“中国·江村”作为吴江249个村庄实施乡村振兴的品牌打造,既是对“江村”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江村”品牌的发扬,具有重要的社会引领和示范作用。
乡村振兴首先是城镇要振兴。吴江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早,早在1983年5月,费孝通在家乡吴江多个小城镇调研后,指出“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应该成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后,吴江也一直坚持将中心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节点,提升城市城镇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利用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网络,吴江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输送产业动能。
在平望镇庙头村,通过引入乡村旅游品牌“村上”,探索“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模式,实现从高效农业示范园到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的转变。村党委书记沈建强介绍,村里还请来浙江大学编制了《平望庙头田园综合体旅游总体规划》,整合了民宿、桑园、农田、水产、果园等资源,打造了大格局田园综合体。平望全面布局全域旅游发展,建设“长漾里”“大龙荡”“运浦湾”三大农文旅融合示范区,以此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毫无疑问,水生态是吴江实现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最大优势。放眼吴江,大小湖泊有300多个,其中省级保护湖泊56个,占到全省总数的40%,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城”。通过工业、农业、生活三大污水同步治理,换来的良好水环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一条名叫谢家路港的小河,北接1.5万亩左右的长漾湖,南连500多亩的周生荡,形成了众安桥村“两湖抱一村”的独特地理环境。村头挂出的规划图上,可以看出,入口处将规划建设“蚕桑学堂”;主干道旁将建起占地90亩的“幸福农场”;长漾滩边,腾退旧纸箱厂改建为“乡邻中心”,服务村民办酒宴客,承办群众文化演出。村党总支书记吴继华介绍,当前村子大做“水文章”,通过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带动488户村民就业、致富,完好保护这片田园乡村。
来到同处长漾边的齐心村,在村子东侧的景观区,一座吊桥横跨清澈的水面,岸边坐落着的木屋是一处农家乐。自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火爆,也让村党总支书记魏建良感受很深,“大家都是冲着村里的好环境来的,我们要靠水吃水,不过,这个水一定要保护好!”
吴江串点成线、统筹推进,打造“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建设“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辐射带动“桃源水乡森林小镇”和“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
鱼米之乡,桨声悠悠,说不尽的“江村故事”在传颂。吴江抓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民营经济启宏图——乡镇工业先行军蝶变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9月1日公布的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吴江4家企业再次上榜。稍早前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吴江5家民营企业入围。今年7月《财富》杂志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恒力集团凭借561.9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次上榜,列第181位,较去年提升54位,成为吴江民营经济的“代言人”。
历经40多年发展,吴江民营经济从昔日“草根经济”成为挑大梁、促发展的“支柱经济”,构筑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底色”。目前,吴江民营企业总数已超7万家,注册资本总额超4000亿元,位居江苏省县(市、区)之首。
“回望过去,民营经济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是吴江经济发展在这70年中最大的惊喜和收获。”吴江区民营经济研究学会会长王剑云深有感触地说。
改革开放初期,吴江城乡涌现了一大批社队企业,率先开启了农村工业化道路,费孝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广泛的“苏南模式”;进入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随着“草根工业”的发展壮大,一批企业家崭露头角;2000年左右,吴江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了乡镇企业改革改制,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成为经济发展的活跃主体。
作为吴江首批民营企业之一,恒力集团从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起步,持续引进高端设备,延伸产业链条,把传统纺织业做成了高端新兴产业,最终成为以石化、聚酯新材料、纺织为主业的国际型企业。“恒力作为民营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我经常说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说,天时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地利就是地方政府对我们的关照和支持,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氛围,天大的本事你也做不起来。人和,就是从政府官员到老百姓对我们企业的支持,离开了吴江就很难有这种氛围。
吴江人树立理念,政府通过培育公平竞争氛围,对外资民企一视同仁,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吴江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中,记录着全区1.3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占地、亩均产出、单位能耗等。这些数据排位可让企业自我掂量自己发展空间有多大,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遏制无序扩张的冲动。
至今,吴江已拥有电子信息、丝绸纺织两个千亿能级产业,光缆电缆、装备制造两个五百亿级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和板块经济独具特色。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不曾改变。吴江人深知,只有一如既往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占据主动,才能奋力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抓住每一个机遇,期待再一次腾飞。”今年春节期间,吴江区委区政府致全区企业家的一封信,勉励企业家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让企业家充分感受到吴江支持企业发展的鲜明态度。
今年2月,吴江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6大方面30条要点,并附以17个政策条目145项政策条文,继续执行一系列产业政策,落实降低运营成本、减轻税费负担、畅通融资渠道等举措,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来自政府的正向激励,激起了阵阵波澜,也极大地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精气神。在吴江,各家民营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表示,亨通集团将借国家推动民企高质量发展的东风,瞄准世界光通信科技前沿,加快布局5G通信、海洋光网、物联网应用、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努力向高科技新材料领域进军。
大企业长袖善舞谋升级,中小企业步履匆匆求做大。走进苏州海顺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医药包装材料智能生产车间,各类先进自动化设备目不暇接。作为一家药品包装材料公司,为了提升生产效率,企业投资2亿多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并成功获评“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产品质量。
通过在智能化、走出去、品牌化等环节不断发力,吴江民营经济正朝着高质量方向跑步前进,掀起了阵阵高质量发展热潮。
▌绿色发展进行时——沿着“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
行走在吴江东太湖畔,一幅生态画卷美不胜收——
碧波浩淼、翠意葱葱,闲步于吴江东太湖生态园,眺望太湖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长达10公里的慢跑步道,贯通整个苏州湾体育公园,沿途绿草茵茵、花木繁茂,形成了一个休闲漫步的天然氧吧。
太湖绿洲占地7000余亩,划分为绿色生态果品区、湿地休闲区、垂钓区、开心村等,是现实版“开心农场”。
……
眼前的生态图景着实来之不易。时光之轴回到十年前,在很多“老吴江”的印象里,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处处是围网,沿湖近岸已接近沼泽化,“吴江紧靠太湖却难见湖,想走到湖边,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改变,源于吴江2008年启动实施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河道疏浚、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短短几年时间,万顷太湖再现碧波美景,沿岸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江通过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把20万亩水面还给太湖。这背后是39.8亿元的巨大投入。
珍爱太湖带来的不仅是美景,更使吴江城市转型发展抓住了重大机遇。吴江的城市建设,此前是沿运河两侧纵向条状南北推进。结合东太湖整治,这座城市向西挺进,打造滨湖新城——从“运河时代”大步跨入“太湖时代”。
太湖新城建设伊始,就秉承生态、人文、智慧、低碳、绿色理念,坚持精致精细、品质高端,规划标准“国际一流”。滨湖造城,尤其是敏感的太湖,国家慎之又慎,但吴江以国际一流的规划和生态布局、高端服务业为主的定位,赢得“一路绿灯”。
“零排放”“零污染”,是太湖新城规划的立足点。吴江决策层坚信,宁可在规划设计等前期多花功夫,也不能埋下任何污染隐患。吴江甚至立下“铁律”:新城20公里太湖岸线,不直接排放一根污水管,不让一滴工业污水流进东太湖。
从打下第一根桩开始,新城就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动迁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基础设施后招商、先环境后产业的原则。在做了几年地下“慢文章”后,太湖新城迎来发展“快节奏”。这块镶嵌在东太湖边的“生态绿洲”,开始展露强劲“磁力”。
因生态而生,也要因生态而兴。太湖新城构建“产城人文旅”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打造“文商旅产居”融合开发产品线,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汇聚各方高端要素,让这座生态之城“有血有肉有内涵”。
苏州湾软件园、苏州湾科创园、太湖新城科创园、金融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集聚区齐头并进,国测(苏州)智慧城市产业化基地、启迪协信、稻谷国际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初具雏形,慢行系统、湿地公园、温泉养生园……东太湖边,产城旅融合发展齐推共生,一座临湖而亲水的现代化活力新城璀璨夺目。
与此同时,太湖新城紧紧抓住融入苏州的发展机遇,吸引更多的发展要素和优质资源由苏州中心城区向南部延伸,全力打造“21世纪苏州城市建设最大亮点”——
自5月2日起,位于太湖新城的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门诊、病区全面启用,项目总投资约25.5亿元,开放床位2200张,是苏州地区一次性投入规模和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医院。
今年6月,亨通集团投资的大型文旅项目——苏州湾梦幻水世界开园运营,致力于打造融主题游乐、休闲购物、特色商业、度假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主题公园,为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增添一张新的靓丽名片。
今年7月,苏州湾文化中心携手华人文化集团公司,举行“苏州湾大剧院管理公司合资成立暨苏州湾大剧院委托管理”签约仪式。通过强强联合,苏州湾文化中心将融合艺文、创展、风尚等元素,成为苏州城市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打造成为长三角的文化标杆项目,以文化的力量助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吴江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把生态优势利用得淋漓尽致。有专家考察太湖新城后认为,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太湖畔的一次成功实践。
▌一体化发展作示范——从“地理中心”走向“发展极核”
抢抓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吴江不待发令枪响,就跑在了前头。
5月11日,苏州市吴江区成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15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委员,为吴江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吴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7月23日,在“推进一体化、聚焦高质量”之2019中国·吴江长三角区域合作洽谈会上,共有4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500.78亿元人民币。其中一体化合作项目11个,产业项目24个,投资额265.78亿元,基金项目5个,投资额235亿元。
9月3日,吴江区携手青浦区、嘉善县,共同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初心寻访”红色阵地,成为高质量党建引领一体化发展的新实践。“初心寻访”红色阵地涵盖了三地98个先锋阵地、12条经典路线,充分整合了三地红色资源,发挥出叠加优势和互补效应。这些阵地还将成为三地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重要载体。
一条太浦河,连通太湖和黄浦江,流经吴江、嘉善和青浦;一项重大发展战略,让三地融合发展更紧密,激荡起发展的新浪潮。
吴江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是江苏唯一一个既与浙江接壤又与上海相连的区域。改革开放之初,吴江就率先通过从上海请进“星期天工程师”,一举实现了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其后,紧抓浦东大开发的重大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资本的转移,实现了外向型经济腾飞;自2012年撤市设区以来,吴江又利用“桥头堡”优势,集聚上海外溢的各类创新要素,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在,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吴江区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而对于吴江来说,一体化发展,从来不是被动的“年度思考”,而是谋划于先的“时代卷轴”。
这段时间,在两省一市交界处,涌现一串串“一体化故事”——
上午9点30分左右,7618路跨省公交从黎里旅游集散中心缓缓开出,载着乘客向上海青浦区驶去。以前从黎里出发去上海,只能坐长途大巴,一坐就是2个多小时。有了这个跨省公交,老百姓出门更方便了,不到50分钟就到了,当天一个来回,省时又省心。今年3月,汾湖高新区开通两条跨省公交专线,分别是吴江黎里至上海青浦的7618路公交,单程约35公里;吴江黎里至嘉善西塘的7619路公交,单程约19公里。两条跨省公交线路均实现零换乘直达毗邻地区,并支持手机扫码支付功能,票价均为5元。
6月,七都镇与南浔经济开发区签署“初遇南太湖、心系长三角”党建共建协议,成立省际党建联盟,并通过一系列务实之举,把两地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两地执法部门亮剑“散乱污”,并推动交界河湖联防联治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4月2日,吴江、南湖两地共同发布首批两地政务服务事项异地通办审批标准,涉及内资有限公司的设立登记、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登记、外商投资公司的设立登记、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新发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等54个事项。统一标准,意味着两地朝着政务服务一体化又迈进了一步。去年9月26日,吴江与南湖开启跨省通办之旅,公布首批异地通办的事项清单,同时开通自助机异地办理,开创全国首例跨省通办的政务服务模式,切实减轻两地企业和群众来回奔波的麻烦。在吴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进门处,借助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可以随时切换到嘉兴南湖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网络窗口,办理相关事项。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身处重大改革试验最前沿,站在最强风口上,吴江积极争当国家战略“马前卒”,在率先获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红利”中,实现从长三角“地理中心”走向“新极核”。
交汇点记者 李仲勋
图片由吴江区委宣传部、吴江滨投集团、吴 斌提供
编辑: 王俊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