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代表走进了苏州博物馆和狮子林,开展“追忆贝聿铭,作有为青年设计师”主题教育活动。
巨星陨落,哀思倍加,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逝世无疑是令人惋惜的。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1983年,贝聿铭斩获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贝聿铭祖籍苏州,他曾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这位誉满全球、佳作无数的建筑大师说,苏州博物馆是他“最亲爱的小女儿”。
对于这座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与苏州古城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非常熟悉,但每次过来都有新的体悟。走进苏博专门开辟的贝聿铭纪念室,只见悼念人潮络绎不绝。在纪念台上,一千二百朵白色玫瑰环绕着贝聿铭生前在苏州拍摄的照片,其间散落着许多香梨,寓意贝聿铭和苏州永不分离。现场学子年轻的脸庞流露的敬佩溢于言表,不断拿相机和画笔记录。
童年的熏陶往往会影响终身。贝老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狮子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狮子林,苏经贸纺艺学院副院长沙新美向学生仔细介绍了贝老与苏州的渊源。贝老几十年身在国外,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祖国,在西方生活七十年,却始终没有丢失中国的魂,以一己之力在西方话语权为主导的建筑界打开了一片天地。贝聿铭的一生,正如他对建筑与生命的感悟一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沙老师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做有理想有志向的设计师;不要胆怯,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要做一个有情怀,敢想敢做的设计师。
遥想当年,一个指着远处的高楼的少年说“我也要建造这样的高楼”,经过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壮举世人可睹。如今,贝老走了,但他的作品一直存在,势必激励广大的有识青年设计师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努力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设计师。
交汇点通讯员:刘颢霖
编辑: 高祥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