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4月4日,踏着鞭炮的碎红,走进吴中香山街道舟山村沙谭“过氏家祠”,一场简单而庄严的清明祭祖典礼正在这里举行。梨花风起正清明,祠堂里,过氏后人拈香揖首献花,对已逝先祖庄重地寄予思念和敬意。
祠堂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古生态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股永远抹不去的“乡愁”。据过氏后人过建斌介绍,过氏家祠约300平方,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始祖寅节六世孙过世良公筹资建,历经了一百六十余年风雨沧桑。
过氏家族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大禹封同姓姒邰之子旻灌为过国诸侯王。国人便以国为姓,于是诞生了过姓。800多年前始祖孟玉护驾有功,使尚逍遥郡主,赐第无锡。300多年前先祖寅节公渡太湖,来到了吴中舟山村沙潭,迄今已传至32世,现有后裔700余人。
祠堂里的牌匾、陈列、族谱、对联、修祠碑记等,每样都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宗族里的一些家风、家训更是规范着历代族人们的言行举。平时,族人在宗祠叙叙家常,到了祭祖等特殊日子,宗祠则成了会议室、宴会厅,烛影摇红,既喜庆又庄严。在上世纪70年代,祠堂曾作为沙潭小学使用,让孩子们得到教育的机会,吸收文化的营养,滋养了一方百姓。
如今的祠堂,是在 2013 年由过氏二十九世孙过兴生倡仪,得到了香山街道的支持,经族人出谋、捐资、献技,在原址上修缮而成,既保留了原来宗祠的风貌,又凸显着香山帮匠人工艺之巧,造型之美。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在祠堂内举行祭祀仪式,众裔孙云集宗祠,在宗祠前一解乡愁,宗祠成了大家的精神依托。
祠堂,犹如一扇历史之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宗族强大的生命力、原创力和再生力。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物,更是守望着故乡,守望着“乡愁”。
交汇点通讯员 朱雅雯
交汇点记者 雷霆
编辑: 袁玉珍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