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描绘了苏州人临河而居,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但是在苏州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古城房前屋后的河道数量锐减。“尽枕河”已经慢慢地成为苏州人回忆。3月23日,记忆重现。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内,消失近半个世纪的中张家巷河“重生”通水,重现枕河人家的浓郁水乡风貌。
“中张家巷河的‘重生’不仅仅是对河道历史原貌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水是苏州的魂,我们应该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避免,并把缺少的部分补足完善,保护江南水乡的特色。”
河道重生获百姓点赞
3月24日,仅仅通水一天的中张家巷河已经吸引了不少老苏州前来拍照留念。
中张家巷河位曾是苏州古城中心直通护城河的主要通道之一,东西走向,东连护城河,西接平江河,三条河呈“工”字形。沿河而行,中张家巷河内碧绿的河水与岸边的绿化、斑驳的石拱桥相映成趣,三座小桥依次矗立在河上。河岸上,分布着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柳亚子故居,那个原汁原味的江南一览无余。“我们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河道修复,基本复原了上世纪50年代中张家巷河的原貌。”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工作人员陆豪说,等到这条河开通了水上巴士,能让游客更全方位感受平江路的江南水乡风貌。
中张家巷河“重生”给周围的居民也带来了惊喜。“奶奶,奶奶,电视上说中张家巷河通水了,我过去看看。”“等一下,我们一起过去!”今年68岁的朱雪英住在离张家巷不远的凤池弄,听到孙子说中张家巷河通水的消息后,由于行动不便一个多月没出门的她,拄着拐杖和孙子一起来到中张家巷河边。“我在这边住了46年了,刚来的时候只听说这里原来有一条小河,但是没有见到过。如今这条河再一次被打通后,周围的环境还这么好,我们看着真的很开心。”朱雪英说。
“小时候,这条河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门要走水路,大人们会在河里洗菜淘米,小孩子们少不了在河里游泳打闹。一到雨天,水滴从瓦片滴下来,打在街上铺的石头上,下雨还能闻到舒服的泥土味。”今年79岁的沈财香在中张家巷住了近70年,回想起门前的河道被填起前的模样仿佛仍在昨天。谈起中张家巷河通水,他坦言,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再看到儿时的样子。
从填埋河道到为河让道
凡是去平江路,在路口处总能看到宋代《平江图》的石碑。在这块石碑上,跨南张家巷桥有一小段河道存在。这便是中张家巷河最初的样子。“一街一河”的格局风貌,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都没有改变。直到建国初期,填河浪潮掀起,中张家巷河未能幸免。
“当年,就是我们亲手把门口的中张家巷河给填没了。”家住中张家巷的樊耀奎说,1958年,作为合作社成员,参加了填河义务劳动,挑着箩筐,去东边的内城河城墙那边运土,合众人之力,几个月的时间就把河给填平了。上世纪60年代前后,苏州为了城市建设需要,拓路建房,开始了填河工作。1958年前后是苏州填河最为集中的时段之一。数据显示,明清时期苏州古城区河道长度为86公里,此后逐步减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填掉河道20余条,现在古城区内河道长度为35公里。
填河虽带来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但代价也接踵而至。据记载:1972年,连日大雨致使苏州古城被淹,这是苏州古城有记载以来第一次被淹。“当时,苏州城区的河流已经被填掉了2/3。大雨一来,无法自由地泄入太湖,把城市淹了。”阮仪三说,“当时填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古城人口增多,管理不善,河道垃圾淤积,水质下降,特别是夏季,小河漂满了西瓜皮等垃圾,有人心想不如将河填平,河道卫生将一劳永逸;二是为了城建需要,拓路建房。填河之后,方便是方便了,但从古城保护和规划的角度看,是不对的。”
填河带来的后果,让苏州开始反思总结:水对于苏州的意义。“苏州的水系在景观、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它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了它,排水机制就遭到了严重破坏。”苏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夏坚说。从填埋河道建房修路,到拆房挖路为河让道,古城水系的毁与护,很快就迎来了逆转。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州逐步恢复包括干将河在内的数条被填主干河,并对留存河流进行清淤,整个城市的水系得到有效治理。
15年背后的重生辛酸
2005年完成规划选址;2010年工程立项;2013年一期仓街以东240m河道完工;2017年二期仓街以西段启动实施,2020年3月23日全线完工、正式通水。一条607米的河道,从项目规划到全线完工,用时15年的时间,前后耗资超2000万。这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为恢复古城重要片区的水网系统,连通内外城河道水系,重现“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的东方水城优美意境。苏州以上世纪50年代的地图为蓝本,开挖、修驳岸、架河桥、基坑支护、周边绿化……再在中张家巷河与护城河交界处建1座防洪泵闸。恢复后的河道宽约6米、深约5米。工程按照“河街并行”的空间格局、“精巧雅致”的景观构筑、“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曲径通幽”的江南水巷等要求,尽量做到原样修复。
作为苏州古城内首个实施的河道恢复工程,复挖中张家巷河克服了重重困难。“恢复工程比想象中难,河道旁的民房、地下管线、狭窄的街巷都加大了施工的难度。”负责河道施工的江苏鼎峰环境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孙邵林说。
“我们主要负责驳岸建设,最难的就是寻找重修驳岸所使用的老石头——‘金山长条石’,光是这样就已花去我们大量的精力。”负责驳岸工程的鸿源市政建设公司的现场负责人严雪龙说,驳岸的金山石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整个驳岸工程用了1万多块金山石。
“不仅如此,水务部门已和文物、供电、燃气、自来水、电信、移动、联通、广电、路灯、污水等多个部门、单位进行协调。”陆豪说,“举个例子,文物部门提醒,平江历史街区这块属于建设控制区域,必须层层批复方可开工。施工中,必须保证周边全晋会馆等国宝单位的安全。因此,协调工作非常重要,每个部门的意见都会融入最后的方案中。”
水是苏州人的乡愁
苏州重挖中张家巷河的背后不仅仅是重现当时的生活状态。
“苏州是座水城,水是苏州的灵魂,他的珍贵就在于‘水陆相邻,河街并行’”。苏州文史学者徐刚毅说,中张家巷河的恢复,意味着开启了古城保护的新纪元。尤其中张家巷河不仅沟通了平江片区的水系,更把沿线文化景点串联在一起,对盘活苏州旅游资源,繁荣夜间经济将起到积极而有影响的作用。
遇河而生,遇河而荣,无论何时,水都是苏州人的命脉,也是苏州城的命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填河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在河中洗菜淘米已经不太可能。”阮仪三说,“但有了这些重要的物件、景观、场景,从河道、房子、河桥、驳岸等处引起联想、回味,想到曾经那种依托于水的公共及家庭生活空间,那种慢生活,这便是水乡文化的乡愁。把‘乡’留住,才能有‘愁’。”
“恢复中张家巷河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这条河,体现了整个苏州对传承水文化的重视。”苏州市水务局局长王国荣表示,开放和包容的水文化浸润着苏州人的精神,没有水,苏州也就失去了魅力。“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条根有变细的趋势,如果任由它继续变细,总有一天会断。因此,我们要把根留住。”据了解,目前苏州正在规划恢复王天井巷到金狮河沿的河道。
交汇点记者 韩雷
编辑: 管理员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