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交通建设再迎新机遇。4月2日,省铁路办在吴江组织召开沪苏湖铁路项目推进工作座谈会,力争早日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完善长三角区域高速铁路网布局,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苏州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实现沪苏同城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开放塑造城市品质,提升苏州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在年初召开的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苏州要致力打造连接全球、融通全球、覆盖全球、影响全球的开放枢纽门户,以“机场、港口、通道、枢纽”规划建设为重点,构建“开放立体、创新高效、协调共享、便捷优质、绿色智能、安全经济”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
“一盘棋”思维构建“一体化”交通
1月3日,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明确提出“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城市发展愿景,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苏州位处长三角一体化C位,要以上海为龙头,建设可以为上海作出协同增强效应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在做强一体化内核中实现“市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苏州要成为上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新定位,呼唤综合大交通。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陆文华说,苏州当前的交通规划正是以“一盘棋”思维,呼应“现代国际大都市、美丽幸福新天堂”城市新定位。苏州要始终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度,以上海为龙头,实现规划的有效对接,促进沪苏同城化。
实现沪苏同城化,首先要打通省际断头路。近日,在吴江康力大道东延工程现场,挖土机正在紧张有序地平整路基土方,接下来施工方将陆续完成路面、桥梁等有关施工,计划在年底前建成通车。建成后从吴江去上海将缩短5公里。吴江区交通运输局综合计划科科长虞海花说,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将极大方便百姓出行,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也有巨大促进作用。
事实上,近年来整个苏州对接上海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为城市能级的提升积蓄了力量。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陆续上马,正迅速改变苏州最北面的张家港多年来的交通弱势,尤其是沪通铁路、通苏嘉甬铁路和南沿江城际三条铁路的建设,使张家港成为长三角沿江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可以高速连接、吸纳世界各地的创新资源。目前,已全面复工的苏州轨道交通S1线,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计划于2023年11月通车试运营,实现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无缝衔接。此外,常熟、太仓、相城等地纷纷借助交通新优势加快对接上海步伐,通过在上海举办招商会等,吸纳四方投资。
通过重点项目提升交通格局。根据《苏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35)》和今年的交通建设目标,苏州将在完成年度投资161亿元、实施100项重点工程基础上,确保实现“3个6”:沪通铁路一期,524相城段、343省道昆山段改扩建、尹山湖立交、康力大道、南湖路快速路工程等6个项目年内完工;桐泾路北延、城北路改建、苏同黎快速化改造,312苏州东段改扩建,青阳港航道整治,太仓港四期等6个项目加快推进;苏州机场、通苏嘉甬铁路、中运量网络示范线、望虞河航运能力提升、苏台高速公路七都至桃源段、230省道苏锡交界至藏胥路段等6个项目加快前期进度。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市专家咨询团专家方世南表示,当前苏州一定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片区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站位上谋划交通运输高质量,全力推进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通过交通的高效对接实现投资强度的增加、区域经济的再次腾飞,从而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
打通大动脉打造大枢纽
“苏州交通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考核和全省铁路工作年度考核中获得两个‘一等奖’。”3月19日,苏州交通运输系统召开的誓师大会传递出令人欣喜的成绩,2019年苏州交通运输工作紧紧围绕建设交通强国先行示范区目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攻坚克难推进工程建设,锐意创新促进运输服务,圆满完成了当初制定的45项综合工作任务和80项重点工程项目。
面对成绩,苏州交通系统清醒地认识到,苏州曾经因为对交通发展定位不高、建立综合交通体系认识不足,形成了公路强、水运弱、铁路难、无机场的交通窘境,无法完全承担起核心节点城市的重任。
枢纽意味着能级的提升,更需要补齐短板。苏州在交通建设上必须开展省际和市域一体化研究,通过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让各类资源要素高效地集聚和流动起来。同时,要加快推动大项目,补齐机场、铁路和水运短板,发挥航空、铁路、航运衔接集成效应,打造以长三角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现代服务体系。对此,苏州曾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国家级高铁枢纽城市和四网融合规划工作,加快推进高铁“大通道、大枢纽”格局,不断提升城市能级。
打通大动脉打造大枢纽重在落实。在对外交通方面,苏州正在建设“丰”字形铁路网,其中,通苏嘉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纵一”沿海通道的组成部分,是苏州唯一的一条南北向铁路主干线;南沿江城际铁路是沪宁通道第二条城际铁路,对于强化苏州市沿江地区和上海、南京的联系,强化沿江城镇带内部联系及产业转移,更好地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沪苏湖铁路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骨干线路,该项目与长三角核心区中的沪宁城际、通苏嘉甬城际、宁杭客专等骨干城际线相连,连接了“环太湖经济圈”的苏州、无锡、嘉兴、湖州和常州,在五市之间实现高速联通,对于苏州东西向快速交通的延伸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全部建成后苏州全市铁路里程超过500公里。
与此同时,苏州市域内重要节点型工程也在加速推进。在尹山湖立交施工现场,工人正在高空作业。这是一个五路交叉的大型立交,立交层次最高达到4层,高度达25米。目前已经完成桩基、承台、立柱等项目结构,预计今年8月通车。中铁二十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东环项目总工程师梁永强介绍,此处五路立交将东环南延的主线以及南湖快速路东西方向和友新高架连接,另外一路主线连接苏嘉杭高速吴中出口,转运节点作用不言而喻。此外,春申湖快速路、苏同黎快速路、金鸡湖隧道、独墅湖第二隧道等工程同步推进,未来将建成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的快速交通网络。到2024年,苏州将建成9条轨道交通线路,人均轨道交通拥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在机场方面,结合国家民航等部门意见,进一步厘清苏州与上海、无锡、南通等周边城市的关系,深化苏州机场可行性研究。
苏州的交通枢纽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交通项目,苏州与上海的关联度更紧,与周边其他城市的交往流动更便捷,市域范围也更加畅通,苏州的辐射力、带动力也随之增强。
科技“加持”让生活更加便捷
苏州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离不开科技“加持”。
近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下发了《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借鉴学习苏州相城区推动县级交通运输信息化综合应用做法经验的通知》。相城成为江苏省首个“交通运输信息化综合应用示范县”。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认真学习借鉴相城区做法经验,统筹加强县域综合交通运输监控调度指挥体系和省市县联动运行体系建设,增强数据分析、监管调度、服务公众的能力。
借力科技,实现信息化发展,是苏州交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智慧交通”的应有之义。苏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苏州交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序推进,苏州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交通强国”战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百姓出行更方便快捷。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更是造福百姓的“幸福线”。作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快公交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大新能源车、纯电动车的投放,目前古城区新能源汽车已实现全覆盖。在区域化布局方面,以轨道交通为骨架进行布局;车辆小型化,灵活小巧的社区巴士越来越多;轨道喂给化,即传统公交将客流“喂给”轨道,公交站与轨交站形成无缝对接。苏州还积极筹划出台包含换乘优惠在内的市区公交票价优惠政策整体调整方案,方便出行的同时还让百姓得到实惠,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
走进苏州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大屏上清晰可见公路、航道、港口、客运、货运、公交等众多运输领域适时情景。苏州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副主任姚俊介绍,目前中心借力大数据已经形成了“全市一张网”的智能感知系统。同时,该中心还与公安、应急、旅游、环保、气象、市容市政等横向部门实现数据对接,有效提升了监管水平。
智能交通是现代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交通领域正在产生深刻变化。第29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将于2022年在苏州召开,苏州交通将再迎发展利好。届时,这场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智能交通行业盛会,将集中展示交通前沿技术和产品。“这是我们抢跑新一轮发展优势的契机。世界大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能落地的项目要尽快落地,有条件转化的成果要尽快转化。”陆文华说。
交汇点记者 张红军
交汇点通讯员 侯成成
编辑: 张红军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