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月1日,由苏州科技大学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共建的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迈入实体运行阶段。该中心以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唐叔贤院士专家工作室为人才、平台依托,将致力于开展氢能系统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前沿研究,开发稳定高效的太阳能/风能电池、电催化材料,研发高性能电解水产氢系统和氢燃料电池,构筑太阳能-氢能稳定供电示范装置等,预计首个建设期为三年。
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是苏州科技大学以“人才强校”战略赋能地方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展示。“省委、市委对高校院所参与、推动地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都有明确要求与期待。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高校,苏州科技大学更要充分发掘、发挥自身学科、人才优势,勇扛地方发展的高校担当。”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庆奎表示,近年来,苏州科技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组建起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少团队开始崭露头角。
1、年轻学院的超强阵容
年末岁初,走进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这个成立仅一年多的年轻学院,在师资配置上展现出的超强阵容惹人瞩目。
“学院现有教职工50多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率100%,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欧洲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高层次人才2名,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省特聘教授、省双创人才等省级人才20余人次。”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郭春显对学院人才情况如数家珍。在他看来,这些全职引进的高端人才,为学院、学校组建起高水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生物传感与芯片等科研团队,也成为学院、学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引领者、生力军。
以该学院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的结盟为例。作为省、市倾力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将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健康材料等作为主要研究领域,与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有诸多交叉。去年以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唐叔贤院士的引领带动下,双方往来互动频繁,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被提上筹备议程。上月,姑苏实验室首个院士专家工作室“姑苏实验室唐叔贤院士专家工作室”揭牌投用,标志着苏州科技大学和姑苏实验室的合作迈入崭新阶段,由唐叔贤院士担任中心主任的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加快启动。
无论是地方产业发展还是高校学科建设,人才都是关键。在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军人才更是成为“强磁场”,集聚起一波顶级人才。学院院长李长明院士长期致力于功能纳米材料、高效能量转换机制和应用、先进生物传感与生物芯片研究工作,入选2020、2021年度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任职苏州科技大学期间,李长明院士先后引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25名,为学校组建起高水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生物传感与芯片科研团队。
人才力量赋能平台建设、学科发展。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江苏省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化传感与芯片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及相应辅助、配套设备4000余台/套,总价值近亿元。瞄准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该学院注重学科交叉,形成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生化传感与芯片技术、环境功能材料、有机光电材料与绿色印刷技术等研究方向,已先后承担包括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0余项,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
2、人才强校的战略考量
探访苏州科技大学,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持续加持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非一枝独秀。
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盛光遥团队是我省“双创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团队。近年来,该团队聚焦“土壤-水-植物”体系中各类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污染环境的修复理论与技术、土壤污染与修复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在内的10多项纵向课题,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同时还完成了《某部件厂地下水TPH污染修复小试》《江苏某新材料公司场地镍污染土壤稳定化/固化实验室小试》等多个社会服务项目及《昆山农村污水“一村一策”应急处理方案》编制,积极为绿色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该校心理学学科源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迄今已逾40载。2004年,苏州科技大学开设“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019年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些年,心理学学科有机整合学校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与工程科学等传统优势学科资源,逐步形成了“社会转型心理”、“环境心理”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专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各类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2019年,苏州科技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1年,苏州科技大学心理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 应用心理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当前,学校正朝着建成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目标奋勇前行。面对新要求、新形势,我们找准‘人才强校’这根主弦,以此带动方方面面的提升,激活学校发展‘一池春水’。”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田晓明介绍,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过程中,学校注重引培并举,坚持目标管理、分层管理、过程管理、开放管理,确定了“有重点保护,有计划培养,有选择引进”的人才工作方针。通过优化学科资源,系统性布局基础学科建设,充分释放学科发展活力。
目标思路有了,体制机制改革紧跟其后。苏州科技大学以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为指引,构建并完善“专业负责人+核心课程负责人+教学骨干”为基本构架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高端领军人才为引领,构建并完善以“高端领军人才+中青年带头人+学术骨干”为基本构架的科研团队,切实推进人才团队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探索“身份在大学、创新创业在苏州”人才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修订职称评聘实施办法,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推进学校人才工作全面、扎实、有效开展。
近些年,苏州科技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仅2021年,就引进了高层次人才157名,新增包括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吴玉章奖获得者、省杰青、省“双创人才”、省“青蓝工程”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55人,省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获批苏州市外籍院士工作站1个。
3、校地合作的全面开花
去年12月29日,苏州科技大学举行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室项目奠基仪式。该项目是学校省高校优势学科土木工程学科重点建设的一个高水平抗震试验平台,将为国内外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为周边其它院校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创新实践与研究平台。
学院和学科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随之而来的是“身份在大学、创新创业在苏州”的事迹在苏州科技大学频频上演。
去年7月,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长三角人居环境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发挥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与企业、科研机构展开广泛合作,与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建设领域双碳技术全过程创新应用中心”,与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基础设施领域双碳技术创新应用中心”等,促进“双碳”人居环境领域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技术应用。在研究院平台基础上组织申报的“江苏省建筑碳中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刚刚获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建设。
同年,苏州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的“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升级为立项建设项目。中心围绕国家与地方水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以绿色减排和水环境修复为目标,通过产学研结合,突破装备研发与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解决水环境保护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全省唯一一个聚焦水处理技术与材料的协同创新中心,承担起苏州胥口湾水源地水生态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并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苏科大环境研究院,为守护苏州市乃至全国的碧水生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强校’战略就是为地方发展积蓄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规格科技创新平台,产出高价值科技创新成果,推动高质量成果创新转化,源源不断地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苏州科技大学校长姜朋明说,该校将始终坚持“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筑巢引凤,谱写服务地方新乐章。
交汇点记者 陈雨薇 陆雨桐
通讯员 浦净净 徐燕华
摄影 崔炜
编辑: 范国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