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由苏州科技城企业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与武汉协和医院联合研发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MoyoAssist Extra-VAD),顺利完成首次临床试验,为一位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赢得12天的黄金时间。据悉,这也是全国首个、世界第二个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
来自广州的李女士(化名)今年31岁,2020年6月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医院进行了一次手术。但是术后病情并未好转,反复出现胸闷气促,而且症状不断加重。在家人的陪同下,李女士至武汉协和医院就医,经过医院检查,李女士急需进行心脏移植。可是心脏移植需要等待捐献者,从生命垂危的等待开始,到合适的心脏出现结束,如何在这段时间支撑患者的血液循环?经过专家讨论后,决定对李女士采用微创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方案。
武汉协和医院李平教授介绍,心脏移植术前,患者需要体外循环支持渡过危险期。目前,心脏移植术前的等待期以膜肺氧合系统(ECMO)支撑患者生命体征为主,总体上支持时间短、并发症多、输血多、排异多,患者死亡率高。而中短期体外人工心脏(Extra-VAD)支持时间可达30天左右,并发症少、易管理,价格低。目前,国外仅有一家公司拥有磁悬浮体外人工心脏技术,可用于因心衰导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或流感、车祸等外部因素导致心脏失去泵血功能的患者,能在器官衰竭的早期逆转或减缓器官衰竭的进程,但该技术尚未进入中国市场。
由武汉协和和心擎医疗联合研发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采用全球最先进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与全磁悬浮技术,性能达到国际血液相容性最高标准。血液流体力学设计优化了血液相容性,支持时间同样可达30天,稳定支持患者从紧急状态过渡到恢复(BTR)、过渡到心脏移植(BTT)、过渡到其他治疗手段(BTD)的可能时限,并大幅降低了手术创伤性与副作用。
心擎医疗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电机设备具备IPX 4级防水性能,适用于户外、手术室、急诊等复杂环境,方便医护人员弹性建立管道回路。全磁悬浮叶轮转子高抗震、抗扭摆性能,可满足患者转移、院间及跨省远距离转运需求。
经过前期多轮动物实验证明技术可靠性后,此次,武汉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决定采用微创体外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手术中,医生经肋间切口自右上肺静脉置入28F静脉插管,引流口伸入左房,经腋动脉置入8毫米人工血管外接引流管路。
患者术后1天,血氧饱和度升至75.2%,血乳酸由术前3.5 mmol/L降至1.5 mmol/L,尿清亮、无溶血,术后3天,可坐起自主进食,术后5天,可下床站立活动。期间创伤小、恢复快,辅助装置运转稳定,呼吸循环指标正常稳定。患者抗凝管理容易且稳定,机械辅助循环装置血液相容性高,破坏小,辅助期间患者未输注血小板,输血量少。这些体征,都表明这次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临床试验的成功。
12天后,患者终于等到了合适的心脏,成功进行心脏移植。目前,患者血液循环稳定、心率平稳,整体恢复状态良好。
“心擎医疗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创伤小,循环支持效果显著,副作用较小,因此患者恢复快,而且价格合理,真正意义上达到让暂时无法适配到供心的患者等得了用得起。”对于这次临床试验,董念国这样评价。
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2017年创立于苏州科技城,创始人徐博翎是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拥有英国剑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双博士学位。在她领衔下,心擎医疗在体外生命支持设备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具备国际公认提升血液相容性的核心技术途径——磁悬浮技术、最新计算流体力学优化技术和特殊轴承结合驱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体外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心擎医疗还在研发微创介入式人工心脏、温血器官转运平台、新一代体外膜肺氧合等。目前,心擎医疗已经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作为苏州市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地区,近年来,苏州科技城依托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实现了快速集聚和高速增长。目前已引进了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国仟医疗科技创新研究院、苏州协同创新机器人研究院、江苏省医疗器械检测所苏州分所等 10 多个创新平台,建立了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平台支撑链。
交汇点通讯员 轲晓渚
编辑: 陈悦勤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